中文(简体)

北美观众已对3D失去热情 或许中国才是其开拓的土壤?

全文约1403字, 阅读需要4分钟
《阿凡达》可以说是这项技术最完美的宣传了:不仅仅是数字技术方面领先,它的故事也是完美书写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正是3D电影希望吸引更年轻的观众所呈现的,一种偏向于游戏化的画面与故事。这对卡梅隆来说也是一个暂时的提醒,在近十年没有作品的情况下,他仍然是好莱坞高科技电影制作的领军人物。

去年,美国3D电影票房整体下滑8%,这也确实证实了仅仅十年的时间,观众已经对这种科技失去了热情,愈发觉得无趣。

原标题:为何连詹姆斯·卡梅隆都救不了3D电影?

詹姆斯·卡梅隆已经开始憧憬下周《终结者2:审判日》的上映了。一千多名好莱坞顶尖电影工作者给这部1991年的动作大片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3D转制工作,而这种笨拙的3D转制方法,过去一直被卡梅隆嘲笑。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奇怪的时光倒流:他在21世纪3D电影中所传授的后阿凡达时代的光芒早已褪去。去年,美国3D电影票房整体下滑8%,这也确实证实了仅仅十年的时间,观众已经对这种科技失去了热情,愈发觉得无趣。

卡梅隆还没有彻底放弃3D技术。“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彻底发挥它全部潜力,”本周接受《连线》采访时卡梅隆讲道。如果有的话,那么《终结者2》的重映就是2020年《阿凡达》续集开始之前的一个权宜之计;这对卡梅隆来说也是一个暂时的提醒,在近十年没有作品的情况下,他仍然是好莱坞高科技电影制作的领军人物。但是3D技术似乎已经步入了一个困难时期。不但还没有实现高清画质,而且仍然被人们视为劣质的“抢钱”交易,既“费”眼睛又“费”财。3D技术逐渐湮没无闻。所有主要的电视制造商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声明,将不再制作3D电视节目——这项声明也更进一步证实3D作品未能成为一种文化新形态。

鉴于它的动机是赤裸裸的为了金钱服务,那么3D作品的名声渐没就没那么意外了。票价更高的3D电影一直被视为21世纪前十年中期西方票房停滞不前的一种辅助,尤其是在DVD收入也在下滑的阶段。《阿凡达》可以说是这项技术最完美的宣传了:不仅仅是数字技术方面领先,它的故事也是完美书写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正是3D电影希望吸引更年轻的观众所呈现的,一种偏向于游戏化的画面与故事。这项技术的到来同时也伴随着整个发展中国家电影院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许多国家的大多数新屏幕都配备了3D放映设备,因此,在全新媒体设备的推动下,21世纪海外票房呈大幅增长。

贪婪已经对3D作品质量有着可预见的影响。好莱坞依靠新兴市场来为未经打磨、特效刷屏的二线大片买单,让他们坦然接受了《诸神之战》、《特种部队》和《终结者:创世纪》等,而这些电影很有可能都是廉价3D转制的产物。人们对3D作为叙事工具的持续兴趣绝大部分都在这场“淘金”中消磨殆尽(尽管如此,这仍然不是好莱坞叙事表现最强的时期)。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先驱者确实意识到了电影融合3D技术能带来的丰富成果:《阿凡达》的零重力旋转拍摄镜头完美呈现了运兵车上杰克·萨利获得新身体的激动与兴奋,让人拍案叫绝;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以乔治·梅里爱为媒介成功重现了电影的诞生历史;维尔纳·赫佐格用原始的视角让我们在《忘梦洞》的肖维岩洞中仿佛身临其境。

2009年《阿凡达》电影取得成功后,2020年《阿凡达》续集将有可能上映。

3D电影的诋毁者可能会说,这些电影的艺术成就太少,不能为3D的狂热辩护。想必这些人现在一定很高兴吧,因为3D似乎已经逐渐输掉了这场为电影灵魂而战的战斗。真正的3D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主要都是由一些虚拟摄像装置简化拍摄而来的动画化片段。VR现在已经盖过了3D的风头,不过,这项新技术如果想要取代影院,那么它在重塑叙事方面将面临更大的障碍。

但在中国,3D电影是行业主力。与北美地区39%的3D银幕数量相比,中国的3D银幕占比高达78%,换句话说,3D电影在中国一夜之间消失是不大可能的。银幕的高占比鼓励着3D动作大片的制作:如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和去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过去10年里,3D电影推动了现代化影城在中国遍地开花(且不论更能迷惑观众的4DX电影,这种技术不过是对恐怖电影大师威廉·卡斯托所沿用的“环境效应”手法的全然模仿)。或许中国是最适合开拓3D技术新用途和新故事的舞台。《战狼2》虽火爆银幕,但从电影中RPG火箭弹的飞离画面来看,一切还任重道远。祈求好运吧,否则以詹姆斯·卡梅隆的慢节奏,恐怕我们真的要和3D电影说再见了。

编辑:xiongwei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