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成为北京第二大类演出场馆 叫好叫座但盈利仍难
一年演出近300场,木马剧场的演出量曾占北京小剧场话剧演出量的十分之一,但剧场所在的苹果社区房租高昂,一年租金要100多万元,每月租金十几万元。蓬蒿剧场陷入的经营危机恰是很多民营小剧场的生存写照,叫好叫座仍难盈利成为很多小剧场难以走出的困境,而在坚守艺术调性和迎合商业逻辑之间,民营小剧场正在小众文化消费的...
蓬蒿剧场陷入的经营危机恰是很多民营小剧场的生存写照,叫好叫座仍难盈利成为很多小剧场难以走出的困境,而在坚守艺术调性和迎合商业逻辑之间,民营小剧场正在小众文化消费的市场中艰难寻找蛋糕切口。
原标题:小剧场成为北京第二大类活跃演出场馆 但盈利仍难2016年,北京小剧场共演出6888场,成为第二大类活跃演出场馆,但稳定实现盈利的小剧场却不足四成
小剧场:叫好叫座仍难盈利
在北京首家民营小剧场——蓬蒿剧场的入口处
盛夏的北京热浪翻滚,第八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拉开帷幕。与此前的7届一样,蓬蒿剧场依然是戏剧节的核心坐标场地。
“蓬蒿剧场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开幕式上,蓬蒿剧场总监王翔的发言略显悲壮,被视为吹响了蓬蒿“空间保卫战”的号角。
这个藏在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东棉花胡同的小剧场是北京首家民营剧场。2008年,牙医王翔租下这个四合院,将其改建成剧场。9年间,上演剧目200余部,平均每年演出300场左右。自成立以来,蓬蒿剧场已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平均每年亏损120万元、每天亏损3000多元。
事实上,蓬蒿剧场陷入的经营危机恰是很多民营小剧场的生存写照,叫好叫座仍难盈利成为很多小剧场难以走出的困境,而在坚守艺术调性和迎合商业逻辑之间,民营小剧场正在小众文化消费的市场中艰难寻找蛋糕切口。
商与艺的博弈
7月20日,记者来到蓬蒿剧场时看到,剧场入口就位于咖啡馆的一侧,当天一个剧团正在剧场内排练。
86个座位,每张票价不超过100元,每个剧目上演7~10场,剧场和剧团五五分账——这是蓬蒿剧场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剧场运营一天就要花费1万多元的费用,虽然也在做文化沙龙活动,但都是免费的,咖啡馆的收入也微乎其微。
“越走量越亏损”,在王翔看来,只有观看者达到300人以上,30场以上的演出才有盈利空间。
一直以来,蓬蒿剧场的维持几乎是靠王翔牙科诊所的收入进行贴补,9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尽管如此,王翔依然坚持自己对戏剧的判断:拒绝迎合市场,也拒绝提高票价。
对于大多数小剧场而言,场地费用始终是最大的一笔开支。
北京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北区22艺术院街B座31号——这里在2014年之前是木马剧场所在地,现象级话剧《驴得水》也在这里诞生。木马剧场的经营者唐虓辉同样坚持内容的“艺术范儿”,不愿“像流水线作业那样生产戏剧”。
一年演出近300场,木马剧场的演出量曾占北京小剧场话剧演出量的十分之一,但剧场所在的苹果社区房租高昂,一年租金要100多万元,每月租金十几万元。因为生存困难,木马剧场最终于2014年年初挥别北京,转战杭州。
“租金是北京民营小剧场经营者的长期顾虑,很困扰。”繁星戏剧村董事长樊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离不开商业模式植入
资料显示,当下,北京小剧场数量已达近百家,较为活跃的不足30家。目前,能稳定实现盈利的小剧场数量不足四成。
位于北京宣武门路口西北侧的繁星戏剧村就是少数能实现盈利的小剧场之一。
2009年底试营业、2010年正式营业的繁星戏剧村共有3个小剧场,其创设初衷是打造一个像多厅影院一样有多个剧场、上演不同口味剧目的文化消费集聚区。
在剧场经营者樊星看来,剧场的盈利离不开独特的经营模式。
与许多小剧场以出租场地为主不同,繁星每年七成的演出场次都是自制剧。“自制剧成本可控,每场演出利润能有上万元,甚至更多,远比租场地收入多”。同时,繁星还通过大量、持续的演出来控制成本,增加利润空间。
以眼下在繁星戏剧村1剧场上演的自制剧《那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为例,从今年的2月8日到8月13日,这部都市爱情喜剧将持续在这里演出,票价从50元~220元不等。这部被称为“2014年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小剧场话剧”,截至2016年初,全国票房累计已过千万。
在繁星戏剧村,一个戏一般一轮都会安排50场左右演出,“前期的宣发制作成本都是一样的,演出时间越长,产生利润的空间就越大。”樊星说。
樊星发现,坚持有计划的长周期演出,在北京戏剧市场上逐渐有了一定知名度后,许多社会知名品牌便会主动寻求合作,包括租赁场地、剧目合作、项目植入等。据悉,繁星自制剧百分之七十都有品牌植入,商务合作目前已成为繁星的核心业务之一。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2016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专业剧场自营演出的场次和收入较2015年均有所上升,出租场地演出的场次和收入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这也表明,剧场管理正逐步摆脱出租场地的低水平管理模式,继而转向专业剧场模式发展。
平衡中艰难寻找出路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也是小剧场话剧走过的第35个年头。在当前的演出市场中,小剧场代表的不仅仅是空间概念,更是一种先锋态度。
谈及小剧场戏剧的观感,资深戏剧爱好者田园告诉记者,小剧场话剧的受众多是“文艺青年”,除了口碑,演员、导演等因素外,相对实惠的价格是小剧场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原因,“通常北京小剧场话剧的价格不会超过300元”。而就在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话剧《茶馆》280元一张的票已被炒到了740元,仍然一票难求。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小剧场共演出6888场,占演出总场次的28.2%,成为第二大类活跃演出场馆;然而,大中型场馆演出6292场,占比只有25.7%,却实现了7.59亿元票房收入,占2016年总票房的44.3%。
“在国外,50%~80%的运营资金来自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支持。”王翔希望,未来能有国家层面的财政立法对小剧场进行扶持。
除了外部支持,小剧场的“自身造血功能”同样不可或缺。有业内人士表示,应大力提升小剧场场地的利用率,除了晚上演出,应将下午演出常态化。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多个艺术团体共用一个剧场的现象也很常见,通过提升利用率降低成本,或是民营剧场发展应有的路径。
在新元文智创始人刘德良看来,无论是经营小剧场还是演出公司,强大的营销力都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剧场来说,不仅需要宣传演出内容,更要精准对接目标受众,例如,“开心麻花”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营销宣传体系,仅在2016年,“开心麻花”在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便达到了1147万元。
“小剧场大多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发布演出资讯,但缺少能抓住眼球的营销内容。”田园说,小剧场的魅力本来就在于“小而近”,因此,宣传营销更需要和受众保持“亲密关系”。
去年,在乌镇戏剧节的发布会上,中国小剧场的开拓者林兆华表示,戏剧的希望会在小团体、小剧场身上,这让一些小剧场经营者略感欣慰。
编辑: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