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1.1億美金戰略融資,Viu要借OTT掘金新興市場

Viu業務和Netflix相似:用户可以在其平台上進行視頻訂閲以觀看相應內容。相比傳統數字電視和IPTV,Viu這類OTT業務在進行視頻內容消費時,會留下身份信息、興趣偏好還有行為軌跡等數據。

原標題:獲1.1億美金戰略融資:香港版“Netflix”「Viu」要借OTT掘金新興市場

當泰國姑娘看着《星你》沉默、印尼小哥對着《戰狼》流淚,請不要驚訝,這是OTT出海了~早些年《甄嬛傳》、《琅琊榜》大火的時候,據説北美、韓國、東南亞的海外機構也都爭相購買播出權。

那會兒有評論就説了,這是我國新一代國粹順着“一帶一路”走出了國門。

泰版《甄嬛傳》海報

文化作品走沒走出國門,我不知道。但文化作品背後的互聯網電視服務行業已經出海講起了“國際化”的故事。

“香港市場規模不算大,走出去是必然。”

電訊盈科(以下簡稱“電盈”)媒體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凱怡在接受採訪前説了這麼一句話。

而代表電盈“走出去”的是它旗下OTT項目,於2015年3月推出的Viu。

獲悉,電盈旗下以Viu為主的OTT服務近日獲得了1.1億美金戰略投資,投資方為弘毅投資、富士康資本和淡馬錫。據悉該筆資金將主要用於繼續擴大現有市場的佔有份額,並將業務擴展至其他高增長市場。

我們知道,OTT這個詞彙近兩年被提及的頻率越來越高,所謂OTT,是over the top的縮寫,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户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目前典型如互聯網電視業務。

具體到Viu,簡單來講,業務和Netflix相似:用户可以在其平台上進行視頻訂閲以觀看相應內容。相比傳統數字電視和IPTV,Viu這類OTT業務在進行視頻內容消費時,會留下身份信息、興趣偏好還有行為軌跡等數據。

Viu官網頁面

事實上,根據去年年底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所發報告的數據,全球OTT電視視頻類收入在2016年增至250億美元,儘管目前OTT電視僅佔全球行業的5%,但其年增長速度超過20%,市場份額開始高於傳統電視。

不過在全球兩大市場:美國和中國,OTT視頻服務廠商競爭十分激烈,以美國為例,目前有100多個OTT視頻服務商,且二八效應明顯,用户主要被攬於Netflix、亞馬遜和Hulu三個頭部玩家之手。

這也是Viu在2015年發力出海之時,選擇佈局新興市場的原因。

李凱怡表示,Viu目前已經覆蓋15個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香港、印度、東南亞市場主要5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中東8國(巴林、埃及、約旦、科威特、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

不過,據記者觀察,新興市場競爭也不少,如有在走全球化路子的Netflix、亞馬遜,以及本土玩家如東南亞市場的Iflix、Hooq等。李凱怡認為Viu有其差異化打法和優勢。

OTT業務本質上連接兩端:內容和硬件。

在內容層面,李凱怡認為相比Netflix、亞馬遜等歐美巨頭,Viu更側重貼近亞洲文化的內容,包括韓國、印度(寶萊塢和其他印度地方語種)、日本、中國、泰國、印尼、阿拉伯和印尼等。

而和本土玩家相比,Viu則是亞洲視頻內容最多的,“以韓國為例,Viu擁有其全部出海視頻內容近90%的版權”,李凱怡説,“而且我們可以在劇集首播4小時後提供配有當地語言的字幕,以保證用户體驗。”

新興市場的本地化除了內容選擇,網絡環境和硬件也是一大痛點。

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實際是直接越過PC時代進入移動端時代,手機成為主流消費者的首選渠道(硬件)。但受限於整體經濟水平,當前階段其手機中低端居多,且網絡基礎設施有待加強。

技術收購是Viu的解決方案。2015年,電盈通過併購美國移動視頻點播平台Vuclip在技術上有所提升。李凱怡告訴記者,Vuclip的DynamicAdaptiveTranscoding專利技術,能實現在不同的網絡情況下保持視象串流的流暢度,同時也能根據播放時緩衝的頻寬,適時調整解析度以匹配對應清晰度。

而在盈利模式上,Viu包括基礎訂閲(價格中等,7.99美金/月)、增值會員以及OTT廣告。

李凱怡表示,具體合作廣告主數目暫不便透露,但已與很多在不同行業的國際知名品牌達成合作,包括P&G、聯合利華、歐萊雅、雅詩蘭黛、麥當勞、三星、LG、索尼、阿迪達斯、耐克、路易威登、Chanel、Expedia、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

事實上,根據Statista對幾個新興市場視頻訂閲(SVOD)及廣告(AVOD)的收益預測數據,在2016年,SVOD為2.11億美金,增速達到24.8%;AVOD為5.99億美金,增速達38.3%,複合增長率較高。

問及數據,李凱怡告訴3記者,截至目前,Viu的DAU已超過1200萬。在今年上半年,總下載數超過1860萬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3%。其中,單個用户周均視頻點擊數量在15個左右,日停留時長在1.3至1.8小時。

而從此次投資方來看,也與電盈的業務有所協同。以富士康為例,它在做的是努力摘掉其“硬件代工廠”的帽子,轉而講述一個“科技服務供應商”轉型的故事。而弘毅投資和淡馬錫在視頻點播方面均有所佈局,因而這次入場OTT也不難理解。

當然,我還關心,在國內一眾老牌視頻網站對內“肉搏”十年、難分一二的時候,為何沒人去好好講講“軟文化”出海的故事。

莫不是這屆優土不行,得靠YY、快手?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