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風雲》連熱門詞彙都排不上號,國產電影為何總是撲街?

對於國產電影撲街這個話題,聞君想大家已經毫不陌生到習以為常了,總的來説現在大部分的市場都處於飽和,甚至是供過於求的現象。

供求關係就不需要給大家普及了,上學的時候老師説的肯定比聞君更好更詳細,簡單概述這兩種情況產生的結果就是:“不需要”,或者“可以選擇更好的”。要説為什麼國產電影市場會出現這種現象,首先得討伐的就是那些唯利是圖的導演們、投資商們,只要能賺錢什麼片子都拍,他們就是那根“攪屎棍”,攪完還嫌屎太臭!當然,什麼片子都能過審,相關部門也該反省下“縱兇”行為。

電影相對電視劇來講,會更加重視節假日,原因很簡單,節假日檔的受眾相對平常要多得多。但一部分片子是不敢拼假日檔的,這就好比烏泱泱的人羣過獨木橋,走得好能安穩度過,不過一不小心被擠下水的可能似乎更大。

所以敢拼假日檔,不管是迷之自信還是天生傲骨,這份勇氣值得點贊。

在這個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裏,片子數量依舊不少,就是聞君上面説到的供過於求現(luan)象。

十幾部國產影片擠在“端午節”這張獨木橋上,落水的有哪些不需要聞君提示,那些不知道名字的全是落水本尊,拿沾水最少的《蕩寇風雲》來説吧!最好的連熱門詞彙都排不上號。

若你問聞君和看過的朋友們是否好看,答案是肯定的,可即便好看,你會買張票去看麼?

這不是三五十塊錢的問題,而是時間及選擇!三天假期不少人苦逼的加班一兩天,哪騰得出時間?好不容易有點時間,面對《加勒比海盜5》和《蕩寇風雲》選哪部你是知道的,不必違心的聖母般舉起支持國產的旗幟。

為何總是撲街?那就從這個端午假日檔説吧!

一、眾所周知的一點,這次的國產片撞上迪士尼最強鉅製《加勒比海盜5》。

公認的事實,也是大家抱不平的地方是,《加勒比海盜》首日57.8%的排片率已經秒殺了一切,跟上次《速8》一樣高排片,大家一致認為院線根本沒有給其他片子翻身的機會,但事實上按照當前市場環境及相關規定來看,這並沒有什麼不妥。院線是商家,是以盈利為目的,不論從票房保障還是盈利目標來看,誰都不會蠢到去冒險。

這種不留情面的排片率現象還要持續多久聞君不敢確定,但日前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發表的一份“任何一部影片的排片市場佔比不能超過38%(已經比法國高三個百分點)”的提議,是得到很多人支持的,這確實是保護國產影片的好措施,但不從根本上解決“攪屎棍”,這項提議不排除害死一票影院的可能。

二、進擊主旋律。

不錯,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確實有必要了解過往的歷史,居安思危也好,強大來之不易也罷,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政治家,現實是這一代人已經在安定的生活條件下被磨平。能説大家不愛國嗎?不能!因為大家確實愛國,都説經歷了才懂得,抱歉的是,這代人沒有經歷過水深火熱的抗倭,共鳴從哪兒來?

而主旋律在各大電視劇編劇的筆下,導演的鏡頭下,動不動就是一槍爆頭,子彈能穿過身體殺一個排,早就被攪成了稀粥(shi),而傑克船長還是記憶中那個“賤樣兒”。

三、導演的情懷。

許許多多的電影基本是導演或編劇壓在心底的一根弦,渴望有一天不計代價的去將它實現,有理想是好事,為你們鼓掌[啪] [啪] [啪]

但事實上,別人的情懷如果不能和我的經歷或者人生領悟有掛鈎,那就只能送他四個字“關我屁事”,當然,我們需要尊重每一個人,要做文明的好孩紙,但你有你的情懷,我可以選擇不買單。

説到底,鬼知道你是真情懷,還是打着情懷的高雅旗號隱藏圖利的本心。

四、針對的受眾。

上面説到現代人大多活得比較安逸,最大的煩惱無非來自家庭瑣事及工作動盪,不管是電影、電視劇、網劇、網大、還是小短片等等,我們講究的是共鳴,你想看的作品,一定是它的某個方面讓你自己能與之對應而產生聯想。

《蕩寇風雲》講的是抗倭主旋律,也道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有多差,官員有多腐敗,所以它的受眾年齡層頂多可劃為“80後往前”,因為90後的生活其實是沒有太多慘象,父母過得再差也會護子女周全,而現在大部分80後及70、60後在幹什麼呢?一半以上的人依舊在為生活奔波,他們忙碌,他們進電影院的次數甚至沒有90、00、10一個月進得多,即便是不被生計牽着鼻子走,也沒有90、00、10後那種寧可餓死也要享受生活的心。

再説官員腐敗,這是個敏感話題,前段時間《人民的名義》大火之後,倒是提升了不少打擊腐敗的力度,不過好話誰不會説?你看高育良書記哪不是天天嚷嚷打擊腐敗,所以要打擊腐敗有多少人得打自己臉呢?所以這批80後往前的受眾裏還得拋去那些拿着厚祿的高官。

總的來説,沒抓緊90往後的大體量受眾,撲街是意料之中的事。

五、別不承認現下國產電影市場就是喜劇的天下。

大部分人進電影院都是用來排遣生活壓力,上面説到人經常會有來自家庭及工作的煩惱,所以在有那麼多不滿之後,他們看到讓自己笑得面目猙獰,最後卻記不住任何情節的作品時,依然會説一個“好”字,因為他們的壓力得到了釋放。而這類主旋律,除了增加內心對日本人的憎惡,再無其他。

現在是和平年代,他們積攢的這些憎惡向誰發泄?不能發泄那不是自找不痛快?況且大部分人忘性大到不可估量,上一秒還義憤填膺的想炸了某島,轉眼就坐着島國的馬桶蓋,拍着島國的化妝品,分分鐘去東京、沖繩旅行購物了。

此外,電影院一直都是情侶們約會最簡單有效的選擇,既便宜又不失陪伴的樂趣,不過你帶着對象去電影院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樣傷春悲秋色的,真不敢保證出了影院她還是不是你對象。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也不是這樣的片子不好,只是不適合約會而已,所以,又失去了一波受眾。

六、影片自身的硬傷。

我們就拿《蕩寇風雲》來説,戚繼光是什麼人?人家是抗倭英雄,可導演(或編劇)幹了什麼呢?生把戚繼光弄成了武俠小説裏的蓋世英雄,用句極端點的話説就是:“把英雄寫成了莽夫”。

歷史講究真實,而非個人英雄主義,畢竟你不是虛構的“漫威”。如此認不清現狀,連從根本上找自己的原因都不會,發什麼長文,控訴什麼排片不公平,你不撲街誰撲街。

聞君在此也奉勸各位導演們,甭管你是能拉來投資背靠大樹的導演,還是揮揮手就有人爭着砸錢的知名導演,先把手裏那根“攪屎棍”擦乾淨了,再去問是誰攪稀的。

更多內容關注

娛樂見聞

yulej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