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熱播:文化綜藝興起背後的情懷與市場考驗
本質上,文化類綜藝的內容是觀眾選擇的基礎。這並非歷史照搬,更需要思考哪些是能夠跨越時間空間,有益當下,服務世界的前人智慧。觀眾選擇的也並非文化本身,而是可以享受精神愉悦的節目內容。
一座講台,一封信;讀信者用信件打開歷史節點,聽者見字如面。梁啓超在徐志摩和陸小曼婚禮上的證婚詞;一代越劇宗師袁雪芬寫給已故父親的信;南梁丘遲給北魏陳伯之寫的勸降信……用朗讀信件走進人心的過程中,第二季《見字如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目前該節目在豆瓣評分為9.5分,單期節目播放量突破3.6億,總播放量達4.33億。
看似小眾類型的節目,卻引起大眾化的市場反應,在《見字如面》總導演、實力電傳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看來,這並非單純的情懷因素,也是市場理性選擇的結果。他告訴記者,自己比較看重的是最大規模人羣的基本需求,有價值輸出的節目,是人類文化消費的主流需求。訴諸感官娛樂的品種數量越多,訴諸精神愉悦的產品就越有機會。
“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和了解自己及世界,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期待在別人的經驗裏找到啓發,這是人們離不開文化和精神消費的根本原因,也是《見字如面》大眾性質最堅實的底氣。”
初心
關正文是國內最資深的綜藝節目製作人之一。早年,他曾參與策劃《幸運52》《開心辭典》等多檔節目,並擔任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總體設計。2006年,他創立實力文化,成為國內最活躍的電視節目製作團隊之一。
讀書節目是關正文一直想做的事。這個品種到目前還是空白,因為老路走不通,要找新形式。他一直想直接呈現書的內容,但書太長,截取一段説不清,觀眾也聽不進去,就卡住了。直到看到一本英國書籍,全是私人信件,“簡直是一個寶庫,千字左右,可以單獨成篇單獨傳播。我就想,中國有太多好信了,先做這個。”
確定了節目形式,便要思考選擇怎樣的信件、哪些人讀信。
由於古代信件藴藏很多價值,具有較高的傳播價值,大量文言文信件被納入他們的選擇範疇。“但文言文本就是書面語,不是用來做口語交流的,按正常語速讀一篇陌生文言,連古人也聽不懂。很多人覺得應該誦讀古文,提這種建議的人裝腔作勢的較多,把文化作為虛榮裝飾的較多。內容傳播,關鍵在於入耳入心,聽個大概,根本無法領略古人豐富的世界。”
為了更好地傳播,關正文親自上陣,翻譯了所選的文言文信件。“符合節目內容傳播需求的翻譯在第一季有一定的學術風險。因為要轉換成視聽形態,必須讓人同步有感,完全聽進去,要給藝術家上台演繹製造空間。所以那種輔助理解的訓詁式翻譯就不合適了。”關正文解釋道,此前,很少有人對文言文做這樣的翻譯,找學者怕給別人添麻煩,只能自己幹。
信件文字是傳遞給觀眾最直接的內容。關正文回憶,自己是帶着角色感進行翻譯的。“那些精彩的古人在寫信時都是神態活現的,特別好玩。我好像可以看見那個人,可以看見他寫信時的場景,就像咱們現在身邊的人一樣。然後,他的語言就活了,就變成真的是他在説話了。這種神交,特別快樂。”
誰來讀信?
多位明星的參與是《見字如面》的亮點之一。目前,包括周迅、趙立新、姚晨、林更新等演員都已在第二季節目中出現;第一季則集結了何冰、張國立、歸亞蕾等多位演員。
不同的信件,如何選擇讀信者?關正文透露,信件初選之後,團隊會按照感覺給願意來的藝術家分信,但更重要的是會跟藝術家們互動。藝術家自己有感受支點、找到演繹處理方式的就留下,感覺不很強烈的就調換。信件類型風格又多,很難説是最契合。演繹精彩主要靠藝術家角色適應性的寬度。幾輪互動,大家就都合適了。
紅利?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大熱,讓市場上一直瀰漫着一種聲音——文化類節目的春天來了。
對於這種説法,關正文持不同態度。
“我一直不同意所謂文化類節目風口的説法,客觀上不管多大規模的受眾,大家還是把你當做小眾產品,這不是一天能改變的。所有節目的成功都是個案的成功,不是類型成功。”
在《見字如面》之前,實力文化就已出品了一系列文化類視頻節目。包括《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在他看來,觀眾喜歡好節目,而不是類型節目,這是一個創意產業。
政策紅利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去年6月,廣電總局發佈針對網絡綜藝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被稱為最嚴限令,給行業帶來限制的同時,也給文化類節目開闢了一條道路,成為更多從業者的選擇。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見字如面》應如何保持優勢?
在關正文看來,題材的政策紅利和受眾紅利是兩回事。很多人用投機的心態做文化,跟文化傳播沒什麼關係,同樣是浮躁的表現。當文化節目數量多了,還要看影響力是否提高,看觀眾是否真的願意看。
“我們現在明擺着還有很多困難、困惑,同樣的觀眾數據,廣告價格還是上不去,這都要實事求是地看待,需要長久地堅持。宣稱風口,是一件無聊的事。”
政策紅利、大眾需求,卻也並非絕對安全。
第二季節目播出後,忽然遭遇下架風波,讓實力文化和觀眾猝不及防。對此,關正文坦言,《見字如面》確實經歷了幾次過山車,有全國通報表揚,也有兩次上架的爽約。“內容在創新,管理也在創新。只要目標一致,不同意見就只是暫時的,這也是堅守的一部分,不必過於糾結一時得失。”
“文化節目不該成為又一次喧囂。幾檔節目湊巧前後播出,不值得沾沾自喜、發佈行業趨勢,文化類節目同樣應該警惕浮躁。”他説。
的確如此,騰訊視頻日前發佈的年度指數報告中,相比其他類型綜藝,文化類節目數據並不算突出。對此,騰訊視頻綜藝運營中心總監李楊表示,文化類綜藝的受眾集中在高知、一線城市白領中,對於整體用户羣體而言,數據可能沒有那麼突出。
本質上,文化類綜藝的內容是觀眾選擇的基礎。這並非歷史照搬,更需要思考哪些是能夠跨越時間空間,有益當下,服務世界的前人智慧。觀眾選擇的也並非文化本身,而是可以享受精神愉悦的節目內容。
變現
製作了多檔節目後,實力文化於去年在新三板掛牌,成為文化綜藝第一股。雖然有多檔頭部綜藝加持,但其目前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2017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期內營收1641.78萬元,同比下滑7.06%;淨利潤121.3萬元,同比下滑76.47%。
關正文表示,實力文化節目品種和影響力穩定發展,財務數據的起伏跟品種成長關係不大,主要是此前累積的一些欠款所致,下半年數字就好看得多。專注節目品質、專注品種增加才是更重要的事。
不過,從《見字如面》第二季招商情況來看,已明顯優於第一季,吸引了包括人人貸、江小白、福特汽車等多家贊助商。對此,關正文表示,“只要認真做好內容,擁有受眾,該來的早晚會來。天天盯着變現,這種人就不該做文化。”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見字如面》,節目的播出渠道也從電視台為主,變為網絡為主。目前,《見字如面》在黑龍江電視台播出,由騰訊視頻網絡獨播,排播上採用先網後台的模式。
對於渠道的變化,他認為,數據顯示,受眾70%集中於互聯網,且在不斷擴大,這是主戰場,是必然的選擇。但網台並沒有本質區別,高價值的內容並非電視台專長、網絡綜藝也在多元化中進步。
“看重和網絡媒體合作,是由於受眾70%來源於網絡,我們不該在試圖説明互聯網發展成就的時候就對這個數字欣喜若狂,在擔心內容價值的時候就對這一現象憂心忡忡。管理者應該加強對網生內容、對市場主體生產優質內容的信任,讓內容生產者專注生產儘可能好的節目。”
據悉,實力文化即將推出的新節目包括《一生之書》(上述讀書節目,推薦全球經典圖書)、《親愛的,你懂》《古老的歌謠》和《魔鏡之約》等,涵蓋讀書、傳統、音樂和新形態訪談,產品矩陣正在形成。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