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分網站遭 “抵制”,票房“鍋”背的不合理
説到底,觀眾與影評人的評分僅僅作為參考之用,而並不決定電影質量甚至票房走向,真正能決定這些的只有電影本身。
眼看又到了十一長假,也到了電影集中上映的時候。鑑於人的注意廣度有限,面對即將襲來的一大批電影,不可能全面顧及,總要從中擇優而觀。而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下,許多人的選擇是通過評分網站的結果決定是否看電影以及看哪部電影,而且這種決斷是帶有普遍性特點的。近年來,豆瓣、爛番茄(Rotten Tomatoes)、Metacritics等電影評分網站越來越多地影響着人們對於影視作品的決斷,甚至會對票房產生導向性作用。評分網站也由此引發了一些影視公司、影視行業及有關部門的不滿。
在大眾媒介中,任何一種觀點都有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與傳播的可能,在互聯網環境中更是如此。那麼,這些影評網站對電影的評論機制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同的評分網站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可以吸引大批用户?而且話説回來,這些評分網站真的要“背鍋”承擔電影票房減少的責任嗎?
一、電影評分網站大受歡迎,不同網站各有特色
放眼國內的電影評分網站,認可度最高的應該就是豆瓣了。對於筆者而言,每有新片上映,或是平日找電影時,都要去豆瓣看評分與評論,而許多人也是如此。長此以往,網友們根據豆瓣給影片的不同選項打分的比率、影片的類型等數據總結出了選片規律,豆瓣在電影評分方面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打分機制來看,豆瓣的機制是算術平均制,這種機制造成的最明顯後果就是水軍會影響到電影評分。不過具體而言,電影分數還是要與評分人數相結合。一般來説,兩部電影在評分相同的情況下,打分人數多的更好看。
這是由於電影在傳播過程中,越早傳播到觀眾層面,就越與該電影的目標受眾契合。比如,一部電影在早期,吸引到的是喜歡其風格的人,如果該電影確實可圈可點,那麼評分就不會低,並且進一步傳播出去。這時會吸引到對此電影類型不感興趣但抱着好奇心的人來看,那麼就有可能會導致評分降低。
另外,觀眾對於冷門的優質電影可能會因抱有“正義感”而多加照拂,對熱門電影則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同是高分電影,其中一個相對熱門,我們看了之後可能覺得“還不錯”。但對於分數相同或近似的冷門電影,觀眾就會有種“挖到寶”的感覺,就下意識地打高分想要推薦給更多的人。
相比於豆瓣的機制,美國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的評分機制則顯得更為規範。
電影評分網站遭 “抵制”,票房“鍋”背的不合理 爛番茄的機制是以專業評價為主,大眾評價為輔,評分邏輯兩極化。在爛番茄上評分是有一定門檻的,要在爛番茄上取得影評人資格,先要投簡歷説明自己的影評能力,並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累積,在取得資格後也會受到專業編輯的監督。
從電影質量層面來看,爛番茄的分數體現的是專業影評人士與網民喜歡該電影的比率。如果一部電影得到高分,代表人們有極大可能喜歡該電影,而並不能説明其經典程度。因此,那種比較小眾的影片即使是佳作,可能也很難在爛番茄上有很高的新鮮度。
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聯網電影資料庫)是關於電影、演員、電視製作的在線數據庫。其評價定位為大眾評價,打分機制為10分制,其算法邏輯依據加權得分。其評分偏重於戲劇性影視,只有經常評分的用户才會被計算在內,而且只有供影院播出的影片才有參選資格。
電影評分網站遭 “抵制”,票房“鍋”背的不合理 Metacritic則是專門收集對於電影、電視節目、音樂專輯、遊戲的評論的網站。以專業評價為主,大眾評價為輔。其計算公式為加權平均,一般根據打分者的地位和水平加以分配。
由於IMDb以大眾評分為主,所以能夠僱傭水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IMDb一般關注電影本身,而爛番茄則會考慮到更多方面,比如有無抄襲、有無人文情懷等。
可以看到,不同的電影評分網站由於評分機制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許多評分網站都擁有一大批用户,而且國內外網友的“戰鬥力”不相上下,尤其是對於一些質量不那麼高的作品而言,評分網站上的差評也對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同時評分網站也引起了業內和相關部門的注意。
二、電影評分網站起導向作用,但不該背票房下降的“鍋”
不可否認,豆瓣、爛番茄這類電影評分網站越來越影響着網友的決斷力。本來,評價電影的好壞是觀眾們自娛自樂的事,但當評分網站的影響力逐年擴大,事情就沒這麼簡單了。好萊塢等影視製作公司認為,就是因為評分網站給的差評,導致了票房成績的大幅下滑。
在國內,同樣發生過觀眾、影評人與片方就電影評分方面存在分歧的事件,而且次數還不算少。
早在2013年,馮小剛就曾因《私人訂製》在評分網站分數不高怒懟網友和影評人:“有一幫人,尤其什麼豆瓣上的,都是些大尾巴狼,假裝懂電影,狗屁!還在那説什麼鏡頭蒙太奇,你們知道什麼是蒙太奇呀?”
去年12月末,豆瓣、貓眼等平台被電影局約談的事在網上的討論擴大。片方認為,這類平台中存在惡意刷差評的現象,導致電影的口碑受到嚴重影響。但用户則認為,影視作品本就是面向大眾,就應該接受不同的聲音,而不該簡單粗暴地將觀眾的意見定性為“惡意刷分”。
此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發表了題為《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的評論,認為創作與批評是相輔相成的,若拒絕批評則無益於電影本身的進一步發展。
儘管如此,把“鍋”甩給電影評分網站的現象依然存在。例如前不久,《李雷和韓梅梅》的導演楊永春在微博發文,認為該影片在豆瓣上遭遇了惡意差評。
實際上,儘管評分網站會對票房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但並不能完全決定票房成績。
南加州大學娛樂技術研究中心的Yves Berquist將2000年以來的電影評分及票房表現數據進行彙總並研究之後發現,爛番茄網站的評分對票房的影響遠沒有想象中那樣強大的力量。
例如今夏上映的《海灘遊俠》與《表情包奇幻冒險》雖有大牌加盟,但評分依然很低。至於好萊塢認為的“差評會對觀眾的觀影決策產生負面引導作用”的觀點也是偏頗的。經過研究發現,專業影評人與觀眾之間的評分並不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對於票房表現強勢的電影來説,這種差異更是微乎其微。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説明了觀眾在對“爛片”的鑑別方面趨於專業,從而自動遠離爛片,而不是受評分所左右。
當然,任何評分網站可能都避免不了“水軍”的存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觀眾都是以自己的觀影體驗為主,在網站上自由表達觀點。在主觀感受之下,評分不被作為絕對標準,多年的市場教育使得觀眾的審美水平被培養的愈發成熟,許多以前業餘的評價正在專業化,也逐漸佔有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評分網站也在努力完善評分機制。例如豆瓣引入了“非正常打分”的規避機制。如若系統檢測到異常分數,則會自動剔除其在評分之外。所以儘管豆瓣的機制還是比較簡單粗暴,但隨着用户數增多,單個評分對整體評分的影響將隨之減少,加之帳號實名制,想要給出惡意差評也並非易事。
説到底,觀眾與影評人的評分僅僅作為參考之用,而並不決定電影質量甚至票房走向,真正能決定這些的只有電影本身。作為片方,不該去質疑評分網站的評論是否公正,而是應該致力於提升影片質量。
現在,不少影視公司希望通過大製作與特效的加入來提升票房成績,但投入的成本高意味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況且觀眾現在也不會被所謂的大製作欺騙。唯一的途徑是用心拍出優質的影片,自然能夠獲得叫好又叫座的“雙豐收”。
(鈦媒體作者:最極客,文/東方亦落)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