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構IP到現實生活 國產劇如何折射社會心理?
其中也不乏在收視率上表現不俗的IP劇,例如東方衞視於今年7月首播的講述全職太太離婚後故事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收視率突破1.8%,有業內人士表示,當下電視劇觀眾的審美品位,已經在之前的IP大戰後發生了一定變化,觀眾更喜愛看優質內容、現實內容,“這其實也説明另外一個問題,有的IP炒了很久,為什麼不火,其實是這個...
不論是承載了IP的“外殼”,還是原原本本的原創劇,觀眾看的都是劇作背後所折射的現實生活。
“感覺最近一段時期,電視裏放的電視劇,好多都是咱們老百姓身邊的事情,或者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不再是虛構的東西了。”已經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楊先生,每天上午都會看北京衞視播出的電視劇《情滿四合院》。雖然是重播,但他也看得津津有味。“過去,我也住過大雜院,這就是大雜院鄰里生活的真實寫照。”據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的電視劇市場,較之往年出現了較大變化,原創劇本佔據首次上星電視劇總部數的四分之三,網絡播放量佔據三分之二,IP改編劇市場較上一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萎縮。
IP資源從火熱到不足
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由小説改編的IP電視劇,長期佔據收視率排行榜的前列。在2015年CSM50城收視率排行榜中,前五名中有四名為IP改編劇,包括《羋月傳》《錦繡緣華麗冒險》《偽裝者》等。而在2016年的CSM52城收視率排行榜中,前四名均為IP改編劇,包括《親愛的翻譯官》《麻雀》《解密》和《錦繡未央》。
而到了今年,IP劇獨霸熒屏的現象發生了較大變化,截至10月8日,收視率排名前五位的電視劇中,僅有一部是IP劇《我的前半生》,而《楚喬傳》和《歡樂頌二》分列六七位,未能進入前五。
作為以遊戲、動漫及網絡小説為題材改編而成的電視劇,IP劇這一模式,自走紅之後就受到爭議。在近兩年,影視製作公司和投資者熱衷於購買大量IP,有的編劇就表示,IP模式背後以流量為導向的投資思維和相應的粉絲文化,對電視劇質量有所影響。
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表示,IP模式、粉絲文化、流量思維本身沒有“原罪”,它們只是文化娛樂工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正常商業模式和文化現象,在歐美、日韓等影視產業發達的地區已出現多年,並依然有着很強的現實影響力。
事實上,IP劇的產生,也有其現實土壤。在孫佳山看來,網絡文化雖然參差不齊,但也投射着當下社會的核心文化症候,關注、捕獲互聯網上最流行的文藝作品、文藝現象,可以及時地窺探、把握社會文化心理的趨勢和流向,這也是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網絡文化,能夠在短短的十餘年內從相對小眾的互聯網傳播,迅速跨越到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介,並被大眾所接受。由網絡小説改編而成的IP劇走紅,正是因為如此。
但是,紅火了兩年之後,IP改編劇面臨IP資源枯竭的問題,一方面,優質IP已經被搶購一空,適宜改拍電視劇、粉絲數量眾多的原創小説資源不足,另一方面,市場上出現了“囤貨”現象,有的影視公司買下IP後,並未及時開發,結果市場發生變化,使得許多IP不得不“胎死腹中”。
熱播劇折射社會文化心理
“看IP劇,其實能從中學到很多現實的東西。”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蘇女士説。在她看來,表面上是虛構世界的IP劇,其實反映的也是現實世界,這正是她會在下班後上網刷劇的原因。“就像《楚喬傳》裏的主人公,一點點在逆境中崛起。”架空的世界、古代的服裝,不過是折射現實職場的虛擬外殼而已。而在微信公眾號裏,也出現了各種各樣“從楚喬看職場”的雞湯式文章。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張慧瑜看來,電視劇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大眾文化,是負載社會文化價值觀的重要媒介,一部或一類熱播劇,往往與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心理密切相關。
也就是説,不論是承載了IP的“外殼”,還是原原本本的原創劇,觀眾看的都是劇作背後所折射的現實生活。當有限的IP資源無法填補巨大的電視劇市場後,直接描寫現實生活的電視劇就會補上位,加之IP購買成本上漲,更令投資者開始轉而尋找原創劇本。今年9月,首次上星的14部當代都市題材劇集,當月新增網絡播放量達到了164.8億次,佔當月電視劇網絡新增播放量的49%,這些都市題材電視劇,大多描寫的是當下的都市現實生活。
當然,儘管劇集總量下降,電視收視率排名不及以往,但優質IP題材電視劇,依然獲得較多的市場支持,特別是在網絡播放方面。今年9月,以部均網絡播放量來看,IP改編劇集為17.6億,原創劇集為13.5億。其中也不乏在收視率上表現不俗的IP劇,例如東方衞視於今年7月首播的講述全職太太離婚後故事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收視率突破1.8%,有業內人士表示,當下電視劇觀眾的審美品位,已經在之前的IP大戰後發生了一定變化,觀眾更喜愛看優質內容、現實內容,“這其實也説明另外一個問題,有的IP炒了很久,為什麼不火,其實是這個IP的設定,離受眾生活遠了。”
不過,9月的收視率和網絡點擊數據也顯示了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有的收視率較高電視劇,網絡點擊排名卻不靠前,與之相對應的是,有的網上叫座的電視劇,在電視台放映時卻反響一般。
年輕人現實生活需關注
和父母住在一起的90後劉先生,已經不願意和自己的60後父母一起看電視了。“他們看的電視總是那個套路,故事開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家有幾個孩子,經歷了知青時代、當工廠工人或當兵、然後參加高考,不同孩子有不同故事,最後一家人經歷波折之後還是團圓在一起。服裝從過去的黑白變成如今的彩色。”劉先生感覺這樣的故事索然無味,常常自己躲在卧室裏看網劇,但父母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那就是他們那代人經歷的現實故事。“我希望電視劇能夠講講我們這代人的經歷,以及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那樣不僅能有共鳴感,我們也能從電視劇中獲得啓示。”
在去年上海電視節的電視劇尖峯論壇“青春早茶”上,論壇方透露的一項針對90後年輕人的調查顯示,年輕觀眾認為看劇最重要的是故事情節。與此同時,與上一代人“沙發+電視”的觀劇方式不同,這一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牀+手機”的追劇方式,這對電視劇的製作和傳播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説,能和我們現實生活產生共鳴的,就是好的故事情節。”劉先生説。目前,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開始將目光轉向都市現實生活,例如10月30日在北京衞視、東方衞視首播的《急診科醫生》,講述了急診科裏的種種故事;10月9日在東方衞視、浙江衞視首播的《國民大生活》,描寫了北京小夥子與上海女孩的愛情故事。
而年輕人更加需要的,則是能夠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的現實題材電視劇。10月16日在湖南衞視首播的《特勤精英》,就展示了年輕人如何在消防隊裏尋找自己的“英雄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規劃處處長朱正文就表示,《特勤精英》通過對年輕消防官兵形象的塑造,嘗試表現當代中國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表現他們的理想、本領和擔當。
編輯:xio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