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香港)

小劇場成為北京第二大類演出場館 叫好叫座但盈利仍難

全文约2217字, 阅读需要6分钟
一年演出近300場,木馬劇場的演出量曾佔北京小劇場話劇演出量的十分之一,但劇場所在的蘋果社區房租高昂,一年租金要100多萬元,每月租金十幾萬元。蓬蒿劇場陷入的經營危機恰是很多民營小劇場的生存寫照,叫好叫座仍難盈利成為很多小劇場難以走出的困境,而在堅守藝術調性和迎合商業邏輯之間,民營小劇場正在小眾文化消費的...

蓬蒿劇場陷入的經營危機恰是很多民營小劇場的生存寫照,叫好叫座仍難盈利成為很多小劇場難以走出的困境,而在堅守藝術調性和迎合商業邏輯之間,民營小劇場正在小眾文化消費的市場中艱難尋找蛋糕切口。

原標題:小劇場成為北京第二大類活躍演出場館 但盈利仍難

2016年,北京小劇場共演出6888場,成為第二大類活躍演出場館,但穩定實現盈利的小劇場卻不足四成

小劇場:叫好叫座仍難盈利

在北京首家民營小劇場——蓬蒿劇場的入口處

盛夏的北京熱浪翻滾,第八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拉開帷幕。與此前的7屆一樣,蓬蒿劇場依然是戲劇節的核心座標場地。

“蓬蒿劇場到了最危急的時刻。”開幕式上,蓬蒿劇場總監王翔的發言略顯悲壯,被視為吹響了蓬蒿“空間保衞戰”的號角。

這個藏在北京東城區南鑼鼓巷東棉花衚衕的小劇場是北京首家民營劇場。2008年,牙醫王翔租下這個四合院,將其改建成劇場。9年間,上演劇目200餘部,平均每年演出300場左右。自成立以來,蓬蒿劇場已累計虧損1000多萬元,平均每年虧損120萬元、每天虧損3000多元。

事實上,蓬蒿劇場陷入的經營危機恰是很多民營小劇場的生存寫照,叫好叫座仍難盈利成為很多小劇場難以走出的困境,而在堅守藝術調性和迎合商業邏輯之間,民營小劇場正在小眾文化消費的市場中艱難尋找蛋糕切口。

商與藝的博弈

7月20日,記者來到蓬蒿劇場時看到,劇場入口就位於咖啡館的一側,當天一個劇團正在劇場內排練。

86個座位,每張票價不超過100元,每個劇目上演7~10場,劇場和劇團五五分賬——這是蓬蒿劇場票房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劇場運營一天就要花費1萬多元的費用,雖然也在做文化沙龍活動,但都是免費的,咖啡館的收入也微乎其微。

“越走量越虧損”,在王翔看來,只有觀看者達到300人以上,30場以上的演出才有盈利空間。

一直以來,蓬蒿劇場的維持幾乎是靠王翔牙科診所的收入進行貼補,9年來已累計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儘管如此,王翔依然堅持自己對戲劇的判斷:拒絕迎合市場,也拒絕提高票價。

對於大多數小劇場而言,場地費用始終是最大的一筆開支。

北京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北區22藝術院街B座31號——這裏在2014年之前是木馬劇場所在地,現象級話劇《驢得水》也在這裏誕生。木馬劇場的經營者唐虓輝同樣堅持內容的“藝術範兒”,不願“像流水線作業那樣生產戲劇”。

一年演出近300場,木馬劇場的演出量曾佔北京小劇場話劇演出量的十分之一,但劇場所在的蘋果社區房租高昂,一年租金要100多萬元,每月租金十幾萬元。因為生存困難,木馬劇場最終於2014年年初揮別北京,轉戰杭州。

“租金是北京民營小劇場經營者的長期顧慮,很困擾。”繁星戲劇村董事長樊星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説。

離不開商業模式植入

資料顯示,當下,北京小劇場數量已達近百家,較為活躍的不足30家。目前,能穩定實現盈利的小劇場數量不足四成。

位於北京宣武門路口西北側的繁星戲劇村就是少數能實現盈利的小劇場之一。

2009年底試營業、2010年正式營業的繁星戲劇村共有3個小劇場,其創設初衷是打造一個像多廳影院一樣有多個劇場、上演不同口味劇目的文化消費集聚區。

在劇場經營者樊星看來,劇場的盈利離不開獨特的經營模式。

與許多小劇場以出租場地為主不同,繁星每年七成的演出場次都是自制劇。“自制劇成本可控,每場演出利潤能有上萬元,甚至更多,遠比租場地收入多”。同時,繁星還通過大量、持續的演出來控制成本,增加利潤空間。

以眼下在繁星戲劇村1劇場上演的自制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為例,從今年的2月8日到8月13日,這部都市愛情喜劇將持續在這裏演出,票價從50元~220元不等。這部被稱為“2014年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小劇場話劇”,截至2016年初,全國票房累計已過千萬。

在繁星戲劇村,一個戲一般一輪都會安排50場左右演出,“前期的宣發製作成本都是一樣的,演出時間越長,產生利潤的空間就越大。”樊星説。

樊星發現,堅持有計劃的長週期演出,在北京戲劇市場上逐漸有了一定知名度後,許多社會知名品牌便會主動尋求合作,包括租賃場地、劇目合作、項目植入等。據悉,繁星自制劇百分之七十都有品牌植入,商務合作目前已成為繁星的核心業務之一。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公佈的《2016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專業劇場自營演出的場次和收入較2015年均有所上升,出租場地演出的場次和收入較2015年均有所下降。這也表明,劇場管理正逐步擺脱出租場地的低水平管理模式,繼而轉向專業劇場模式發展。

平衡中艱難尋找出路

今年是中國話劇誕生110週年,也是小劇場話劇走過的第35個年頭。在當前的演出市場中,小劇場代表的不僅僅是空間概念,更是一種先鋒態度。

談及小劇場戲劇的觀感,資深戲劇愛好者田園告訴記者,小劇場話劇的受眾多是“文藝青年”,除了口碑,演員、導演等因素外,相對實惠的價格是小劇場吸引年輕觀眾的重要原因,“通常北京小劇場話劇的價格不會超過300元”。而就在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話劇《茶館》280元一張的票已被炒到了740元,仍然一票難求。

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小劇場共演出6888場,佔演出總場次的28.2%,成為第二大類活躍演出場館;然而,大中型場館演出6292場,佔比只有25.7%,卻實現了7.59億元票房收入,佔2016年總票房的44.3%。

“在國外,50%~80%的運營資金來自政府扶持和社會力量支持。”王翔希望,未來能有國家層面的財政立法對小劇場進行扶持。

除了外部支持,小劇場的“自身造血功能”同樣不可或缺。有業內人士表示,應大力提升小劇場場地的利用率,除了晚上演出,應將下午演出常態化。事實上,在發達國家,多個藝術團體共用一個劇場的現象也很常見,通過提升利用率降低成本,或是民營劇場發展應有的路徑。

在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看來,無論是經營小劇場還是演出公司,強大的營銷力都極為重要。特別是對於小劇場來説,不僅需要宣傳演出內容,更要精準對接目標受眾,例如,“開心麻花”就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營銷宣傳體系,僅在2016年,“開心麻花”在廣告宣傳方面的投入便達到了1147萬元。

“小劇場大多都是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發佈演出資訊,但缺少能抓住眼球的營銷內容。”田園説,小劇場的魅力本來就在於“小而近”,因此,宣傳營銷更需要和受眾保持“親密關係”。

去年,在烏鎮戲劇節的發佈會上,中國小劇場的開拓者林兆華表示,戲劇的希望會在小團體、小劇場身上,這讓一些小劇場經營者略感欣慰。

編輯:mary

相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