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香港)

動漫創作遭遇藝術人才短缺 “大動漫觀”亟待實現

全文约2421字, 阅读需要7分钟
大師們的創作,使國產動漫藝術在世界語境中保有中國特色,所以能在世界動畫之林佔據顯赫的位置。100多部傳世的經典動漫作品,呈現出張光宇為中國動漫藝術做出的貢獻,更是讓觀者追憶舊時國產動漫藝術的輝煌。

中國動漫藝術幾經沉浮,由強調藝術性到一味技術性,由針砭時弊到低幼化的淺薄。有專家指出,其背後是藝術人才在傳承上出現斷層,導致當代缺少真正大師級的動漫藝術家,這成為困擾動漫發展的重要原因。

原標題:動漫創作遭遇藝術人才短缺

近日,中國動漫奠基人張光宇漫畫展在烏鎮舉行,美猴王、神筆馬良等經典動漫形象,透過精緻的手稿再度喚起幾代中國人的記憶。而相比老一代藝術家所創造的輝煌,當下藝術從業者卻鮮有拿得出手的原創作品。多年來,中國動漫藝術幾經沉浮,由強調藝術性到一味技術性,由針砭時弊到低幼化的淺薄,由濃郁的民族色彩到效仿歐美、日本的不倫不類,一系列的變化使得當代作品在民族性、藝術性逐步缺失。有專家指出,其背後是藝術人才在傳承上出現斷層,導致當代缺少真正大師級的動漫藝術家,這成為困擾動漫發展的重要原因。

現狀:由蜚聲國際到難以立足

7月以來,《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豆福傳》、《大護法》等多部國產動畫登上各大院線,借勢暑期檔熱潮,力圖再現票房奇蹟。記者發現,除了《大護法》有8分尚可的口碑,其餘幾部作品皆反響平平,只有5-6分左右。受排片率和口碑的雙重影響,國產動畫電影在票房上均沒有亮眼表現。尤其是深圳房企京基集團斥資2億元出品的《豆福傳》,號稱籌備八年,目前上映6天的累計票房僅有1400多萬元。

今年的酷暑中,國產動漫從業者卻領教到了深深的寒意。自2015年《大聖歸來》一舉拿下9.57億元票房後,資本大鱷爭相入局,各大網站也紛紛扎堆投資國產動漫項目。但在技術與資本兼備的情形下,好口碑、票房破億的作品寥寥,多數動畫電影難逃虧本的噩運,媒體也發出了“國產動畫高票房成偶然”的聲音。

在當下國產動漫藝術陷入窘境的節點,業界人士陷入到懷舊與反思的情緒中。適逢“中國動漫奠基人——張光宇漫畫展”近日在烏鎮開幕。100多部傳世的經典動漫作品,呈現出張光宇為中國動漫藝術做出的貢獻,更是讓觀者追憶舊時國產動漫藝術的輝煌。可以説,中國動漫藝術是中國電影類型中最早走向世界的片種。上世紀60年代前後,佳作頻出的中國動漫藝術在國際上聲名鵲起,被讚譽為“中國學派”(又稱中國動畫學派)。

查閲影史——《大鬧天宮》曾獲得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年度傑出電影獎,《小蝌蚪找媽媽》曾獲得法國第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牧笛》曾獲得丹麥第三屆歐登塞童話電影節金質獎……幾乎每一部影片都獲得國際業內人士的盛讚。法國《世界報》曾指出,“《大鬧天宮》不僅有迪士尼作品的美感,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做不到的,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相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黃金時期,中國動漫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並沒有處於一個緊要的位置。”通觀新世紀以來的國產動漫藝術,從人盡皆知的《寶蓮燈》到《大聖歸來》,或者是口碑不錯的《羅小黑戰記》、《魁拔》、《畫江湖之不良人》,或是受眾低幼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沒有一部獲得過國際上的重要獎項,具有與《大鬧天宮》相媲美的國際影響力。

成因:藝術傳承出現斷層

透過黃金時期的國產動漫藝術反思當下,其一蹶難振的癥結得以清晰呈現。卜希霆指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動漫工作者,都是當時知名的美術家,大師級的人物參與了動漫藝術。他們在美術行業本身就有很高的地位,身處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之下,對中國文化有深厚的領悟和認知。大師們的創作,使國產動漫藝術在世界語境中保有中國特色,所以能在世界動畫之林佔據顯赫的位置。”《大鬧天宮》美術造型的操刀者張光宇正是在各個藝術領域都有所建樹的藝術家。在《追尋張光宇》一書作者唐薇看來, “他太獨特,稱他為美術家,不夠。稱他漫畫家,也不夠。設計師、出版家、裝飾藝術家、電影美術家、插畫家、社會活動家、現代美術推廣人……似乎都不夠,於是有人稱他為雜畫家”。

此外,中國動漫藝術的輝煌都少不了藝壇巨匠齊白石與李可染等人的貢獻: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是實現了“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的構想;1963年的水墨動畫《牧笛》中水牛的造型則出自李可染的手筆。當時上海美術製片廠的特偉、靳夕、王樹忱、段孝萱等動漫藝術家羣體,他們藝術素養高,受過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薰陶,或者留洋國外接受西洋藝術教育新思想,無疑對中國動畫片的飛躍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卜希霆看來,中國動漫藝術由輝煌走向黯淡與傳承的斷層有關。當時中國的動漫藝術家並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可持續的創作團隊。與美國、日韓的動漫生產模式相比,中國沒有成熟的“大師工作室模式”。“現如今,我們有一大堆動畫學院和專業的學生,但事實上沒有幾個能叫得出名字的人物。”書畫界與動漫界之間也存在着極大的鴻溝。沒有大師參與,鮮有大師產生的狀況使得中國動漫丟失了許多藝術性與民族性,不被國際認可並極易淪為技術的附庸。有着十年遊戲動漫研發經歷的魏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行業的問題:“現在遊戲動漫中所謂的中國風,主要是基於武俠、仙俠的傳統題材,表現手法上其實和日式、歐美的形象差不多,作為依靠項目生存的公司,基本會迎合導演、遊戲研發方等甲方的要求。設計所學在甲方意志面前可能完全不被認可。這個環境扼殺了一些從業者。”

未來:“大動漫觀”亟待實現

當下中國動漫藝術的癥結在影史上並非個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金期之前的國產動漫也曾經走過蹣跚學步的坎途。1955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曾在國際上鬧過一起獲獎的烏龍事件:由於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全盤模仿,被評委誤認為是蘇聯作品。自此,中國動畫人開始反思創作之路。在時任上海影片廠動畫片組組長特偉提出的中國動畫片“走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影響下,《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具有中國韻味的經典佳作得以應運而生。

對於眼下迷茫中的動漫藝術來説,強調作品內核外核實現真正的民族性,需要在源頭上發展專業化、產業化的屬於中國動漫的製作模式。經文化部統計,截至去年,國內經認定的動漫企業總數已累計達到730家,多數還是小作坊式的經營。北京商報記者詢問了多家動漫公司,其盈利方式以項目代工為主,IP原創基本處在構想階段。展望中國動漫藝術的發展前景,卜希霆作為業界專家,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首先要對本民族、本土的故事性深度挖掘,去掉不適宜的外來表達,打造適合中國人口味的IP動畫網。其次,要儘快形成中國模式的工業化動漫產業運營機制。形成大師的培養模式和工作室制,創作優質的IP並進行全產業鏈的開發。第三,要有一種‘大動漫觀’。不僅要擺脱低幼化的模式,兼顧不同羣體,也不能僅僅就動漫而學動漫、做動漫,要站在國家新型戰略性的產業態勢上對待動漫藝術。使動漫藝術和國家的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將其定位為影響未來每一個人的文化消費內容。”

編輯:mary

相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