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香港)

音樂綜藝五年沉浮:什麼才是音樂綜藝的制勝法寶?

全文约4628字, 阅读需要12分钟
作為體量最大,最重要的綜藝類別之一,音樂類綜藝已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數次“更新換代”,陸續湧現出《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現象級節目。然而,雖然音樂綜藝的玩法不斷翻新,卻沒有出現一檔能與《好聲音》、《歌手》相媲美的爆款節目。

曾經紅極一時的音樂類綜藝為什麼會走上下坡路?從近五年的音樂綜藝沉浮錄中,或許我們可以一窺端倪。

原標題:音樂綜藝五年沉浮:什麼才是音樂綜藝的制勝法寶?

摘要: 曾經紅極一時的音樂類綜藝為什麼會走上下坡路?從近五年的音樂綜藝沉浮錄中,或許我們可以一窺端倪。

上線4個小時,《中國有嘻哈》的播放量突破了1億。節目播出到第六期,播放量直衝10億大關。誰也沒有想到,這檔看似小眾的音樂節目,會在暑期檔掀起一場“嘻哈”風暴。也正是這檔節目,為收視率和影響力不斷走低的音樂綜藝,帶來了新的希望。

作為體量最大,最重要的綜藝類別之一,音樂類綜藝已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數次“更新換代”,陸續湧現出《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現象級節目。尤其在“超女”和“好聲音”爆紅期間,內地綜藝市場幾乎被音樂綜藝“一統江湖”。

近兩年來,音樂類綜藝開始出現了頹勢,老牌綜藝的聲勢大不如前,新生節目也鮮有爆款。曾經紅極一時的音樂類綜藝為什麼會走上下坡路?《中國有嘻哈》的爆紅又給此類節目帶來哪些啓示呢?從近五年的音樂綜藝沉浮錄中,或許我們可以一窺端倪。

回顧音樂綜藝的五年沉浮

當新一季的《中國新歌聲》祭出劉歡、那英、周杰倫、陳奕迅組成的超強導師陣容,仍然難以挽回收視率的下跌時,準會回想起五年前節目剛剛開播的盛景。

2012年,《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衞視開播,很快火遍全國。僅僅播出了3期,該節目的收視率已經飆升至3%以上。到了總決賽,《中國好聲音》的實時收視率一度超過6%。伴隨着收視率的飆高,吳莫愁、吉克雋逸、張瑋、梁博等選手都體驗到了一夜爆紅的滋味。

如果説,2005年的《超級女聲》開啓了“草根選秀”時代,讓音樂綜藝迎來了首次井噴。那麼,《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則開啓了音樂綜藝的“第二春”。作為一檔版權節目,《中國好聲音》的節目模式已經相當成熟,雖然也有包裝策劃,但總體上回歸了音樂的本質,真正為觀眾獻上了能夠震撼心靈的好聲音。

2013年,《我是歌手》開播,成為了又一檔現象級音樂綜藝。《我是歌手》打破了音樂類節目尋挖掘新秀的節目慣例,採用成名歌手同台競技的節目模式,再次掀起了音樂綜藝的收視狂潮。

近兩年,音樂綜藝又進化出不少新玩法,如音樂競猜類的《蒙面歌王》、《隱藏的歌手》等,偶像養成類的《蜜蜂少女隊》《加油!美少女》等,素人挑戰成名歌手類的《天籟之戰》、《我想和你唱》等,演員比拼歌藝的《跨界歌王》等節目。然而,雖然音樂綜藝的玩法不斷翻新,卻沒有出現一檔能與《好聲音》、《歌手》相媲美的爆款節目。

與此同時,老牌音樂綜藝也陷入了收視滑坡、影響力下滑的窘境。去年,《中國新歌聲》的收視率從2015年的從4.45%下跌到了2.88%。今年年初播出的《歌手》捧紅了迪瑪希和趙雷,卻同樣阻止不了收視率的下滑——上一季的平均收視率在2%以上,這一季已下滑到了1.4%左右。

今年暑期檔,音樂綜藝再次呈現出“霸屏”之勢,不僅有老牌綜藝《新歌聲2》和《快樂男聲》迴歸,也有新晉綜藝《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超次元偶像》嶄露頭角。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個夏天,音樂類網綜對電視綜藝奮起直追,大有趕超前者的勢頭。

截止到發稿前,《中國新歌聲2》播出三期,收視率在2%左右徘徊,累計網播量為6.3億。《中國有嘻哈》6期節目的累計播放量為11億,《明日之子》7期節目的累計網播量為13.7億。尤其是《中國有嘻哈》,在網播熱度和話題度方面已經和《新歌聲2》相差無幾。然而,這檔節目僅僅播出了幾期,能否成為一紅幾年的現象級節目,目前還是未知數。

回望這五年,會發現音樂綜藝仍然是綜藝市場的“剛需”。僅在去年,熒屏上就擠進了30多檔音樂綜藝,今年預計播出的音樂綜藝也至少有20餘檔。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音樂綜藝已經出現了疲態,老牌綜藝的影響力不斷減弱,新晉綜藝卻又鮮有爆款。這正是業內人士不斷“唱衰”音樂綜藝的主要原因。

近五年的音樂綜藝存在哪些問題?

在經歷過《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的火爆後,近兩年的音樂綜藝逐漸告別輝煌,步入平淡。雖然衞視和網絡平台對於音樂綜藝的好感未減,但觀眾似乎已經失去了舉家追看的那種熱情。那麼,近五年的音樂綜藝節目存在着哪些問題?為何現象級節目難以再現呢?

1、依賴成熟模式 創新意識不足

與早期的選秀節目不同,近五年的熱門音樂綜藝節目多數都是版權綜藝。套用成熟的節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這些節目的成功率。比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音樂綜藝,都耗費重金購買了海外王牌綜藝節目的版權。

以《中國好聲音》為例。購買版權後,《中國好聲音》的製作團隊不僅可以獲得版權方提供的200多頁“製作寶典”,版權方還會分批派專家對中國團隊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如何定位導師、如何挑選學員等。最終,《好聲音》不但拷貝了音響、舞台等硬件設施,就連評委的個性、選手的故事和節奏的把握也做到了完美複製,這才讓自己變成了“爆款”。

近兩年,音樂綜藝的聲勢大不如前,可以説是“成也模式,敗也模式”。在版權爭奪戰中落敗的《好聲音》,受限韓令影響的《歌手》,都不得不重整旗鼓,以原創節目的面目重新出發。但從目前來看,兩檔節目的節目模式並沒有明顯變化,缺乏令觀眾驚豔的新創意。這也正是老牌音樂節目的收視率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

2、缺乏原創音樂作品

縱觀國內的音樂綜藝,會發現大部分的節目都是“老歌新唱”。無論是歌手競技、草根選秀、星素互動,還是身份競猜,都在通過簡單的編曲一遍遍地重複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久而久之,觀眾也很容易感到審美疲勞。

近幾年來,雖然也出現了《中國好歌曲》等鼓勵原創的音樂綜藝,但這類節目仍處於起步階段。就拿《好歌曲》來説,這檔節目雖然捧紅了蘇運瑩、戴荃、霍尊等原創音樂人,但節目影響力很難跟《好聲音》、《歌手》相媲美,仍需要解決大眾關注度不高、商業價值不高的問題。

3、節目的過度開發造成“人才荒”

自《超級女聲》以來,中國的歌唱選秀節目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經過多年的草根海選,以及以及多檔選秀節目持續不斷的各地深挖,適合此類節目的新秀已經被髮掘得差不多了。連續製作了六季的《好聲音》等節目,都開始面臨“人才荒”的問題。

前段時間,《中國新歌聲2》剛剛開播,就因為“選手荒”遭遇了觀眾的質疑。第一期的6位參賽選手,沒有一位是真正的“草根”。就連年僅19歲的葉炫清,也參加過《夢想的聲音》,發過一首個人單曲。實力新秀難得的情況下,音樂選秀節目逐漸開始淪為“選秀回鍋肉”發光發熱的舞台。

4、造星能力有限

李宇春、張靚穎、吳莫愁、張傑、薛之謙、李易峯、馬天宇……當年在選秀節目中名不見經傳的姑娘小夥,如今都已經成為了娛樂圈的知名藝人。但在細看之下卻會發現,這些選秀明星多數都是在2010年之前出道的,近幾年的音樂綜藝節目中,捧出的新星寥寥無幾。

還是以《中國新歌聲》做例子。這檔節目已經播出了五季,第六季正在播出,能被觀眾熟知的卻只有吳莫愁、吉克雋逸、張碧晨、梁博等區區幾人。很多選手參賽時人氣頗高,走下舞台就逐漸“銷聲匿跡”,通過音樂綜藝出道而成為知名歌手的選手鳳毛麟角。

既然製作團隊的精力不放在“造星”,那他們在關注什麼呢?結論很簡單,他們只關心節目能否帶來高收視率和高關注度,這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為了吸引觀眾,音樂類節目常常需要炒作話題,從選手們的“夢想故事”,到導師們的育兒經驗。留給選手的歌唱時間越來越少,選手和導師的“吸睛表演”卻越來越誇張。

5、過度依賴明星效應

早年的選秀節目中,擔任評審的一般是專業人士,很少能看到大牌明星的身影。近些年來,音樂綜藝越來越依仗明星效應,似乎不請來一兩個大牌明星,都不好意思讓節目開播。

正在熱播的《中國新歌聲》中,請來了劉歡、那英、陳奕迅和周杰倫擔任導師。《快樂男聲》中,擔任評審的是羅志祥、陳粒和李健。《明日之子》邀請了楊冪、薛之謙和華晨宇,而《中國有嘻哈》邀來了吳亦凡、張震嶽、潘瑋柏和熱狗。從導師名單中可以看出,這些節目不僅希望導師帶來專業點評,更寄望於他們龐大的粉絲羣,希望給節目帶來更高的關注度。

高人氣導師的加盟,的確會給音樂綜藝帶來高關注和高收視。就拿《中國好聲音4》來説,周杰倫成為新晉導師後,對於節目的收視率提振作用非常明顯,前五期節目的平均收視率均超過了5%.而在第三季,節目的收視率一直維持在4%左右。

然而,過度依賴明星效應,未免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比如在這一季的《中國新歌聲》中,導師成為了節目的最大看點,首期節目的導師表演甚至超過了半個小時。觀眾追看節目,是想看陳奕迅唱歌,看周杰倫的新表情包,而不是看選手的表演。作為一檔音樂綜藝,觀眾最關注的不是“好聲音”和“好歌曲”,反而是導師的表現,這就有些讓人尷尬了。

音樂綜藝如何破局要麼小眾要麼好玩

近兩年,音樂綜藝看似是百花齊放,實則存活率很低。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綜藝市場中存活下來,音樂綜藝需要突破老舊的節目模式,融入新的創意。在文創資訊看來,《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熱度頗高的綜藝節目,有不少可供借鑑之處。

1、追求細分,小眾音樂更有新鮮感

從去年的《蓋世英雄》開始,細分類型的音樂綜藝開始進入觀眾的視野。專注嘻哈音樂的《中國有嘻哈》,專注方言歌曲的《十三億分貝》,專注民歌的《中國民歌大會》,都屬於這一類型的音樂綜藝。

相較於萬年不變的競技類音樂綜藝,細分類型綜藝更容易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就拿《中國有嘻哈》來説,這檔節目不僅讓觀眾在一夜之間知道了“freestyle”、“diss”等術語,也讓他們見識到了嘻哈音樂及其主張的文化和生活態度。在節目中,觀眾終於不必看選手扯着嗓子狂飆高音,而是可以看到嘻哈歌手肆意施展創作才華,這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

2、追求好玩,融入懸疑推理元素

去年,國內的音樂綜藝誕生了一個新的類型——推理型。這種模式雖然在韓國已經“玩爛了”,但在引進國內之後,還是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雖説都是音樂競猜節目,節目模式也各有不同。比如,《看見你的聲音》和《偶滴歌神啊》是讓鑑音團鑑別出音痴和實力唱將。《誰是大歌神》和《隱藏的歌手》是讓鑑音團區分出真實歌手和模仿者,《蒙面唱將猜猜猜》則是讓鑑音團猜出蒙面歌手的真正身份。

其中,《蒙面唱將猜猜猜》可以説是音樂競賽類節目中影響力最大的一檔了。節目不僅把譚晶、薩頂頂兩個熱門歌手留到了最後,還讓金海心、周蕙、側田、羅中旭等久未露面的歌手一個只用聲音跟觀眾交流的機會,喚起了觀眾心中久違的音樂記憶。

有別於競技類音樂綜藝,這類推理競猜類音樂節目的核心並不是考察歌手的唱功,而是以遊戲規則的設置提供娛樂體驗。對於觀眾來説,這類節目既可以提供推理的樂趣,也可以在一首首競猜歌曲中大飽耳福,可以説是兩全其美的選擇。

3、追求網感,貼近年輕觀眾的心理

所謂“網感”,實際上是網綜內容創作區別於電視節目特性的一種説法。簡單來説,有網感就是貼合當下互聯網用户的喜好和價值觀表達。近兩年,具有網感的音樂綜藝不在少數,《偶滴歌神啊》、《我想和你唱》和正在熱播的《明日之子》,都屬於此類節目的佼佼者

以《明日之子》為例。這檔節目的目標受眾大約是95、00後為主的年輕族羣,因而在各個方面都力圖突破常規綜藝節目的藩籬,融入了很多互聯網元素。從節目模式來看,《明日之子》設置了“盛世美顏”、“盛世獨秀”、“盛世魔音”三個賽道,目的正是為了滿足互聯網用户的不同口味。

從節目風格來看,這檔節目融入了不少搞笑元素,比如混剪入二次元動漫來製造節目笑點,插播《明日娛樂》《明日農業》等有趣內容來打破常規剪輯節奏。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吸引年輕觀眾,節目還“邀請”了一位二次元虛擬歌手荷茲來參賽。雖然觀眾對荷茲的表演實力褒貶不一,但能在一檔節目中看到虛擬歌手和其他選手同台競技,還是很令人驚喜的。

這類極具網感的綜藝,往往能夠通過搞笑和戲謔的方式,調節競技類音樂節目的緊張氣氛。對於年輕觀眾來説,這類綜藝節目也更容易讓他們感覺親切,增加他們對節目的好感。

4、迴歸初心,鼓勵原創音樂創作

近兩年,雖然國內的音樂綜藝出現了很多新玩法,但依然逃不開“老歌翻唱”的模式。回顧近五年的音樂綜藝,真正推崇原創歌曲的似乎只剩下《中國新歌曲》一檔。在其他音樂綜藝中,創作歌手也常常因為人氣不足,總是身處淘汰的邊緣。

上週播出的《明日之子》中,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毛不易演唱了自己創作的《消愁》,以出眾的歌詞創作能力驚豔全場,卻因為人氣不夠處在淘汰邊緣。節目結束後,這首歌在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體獲得了瘋狂的轉發,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由此可見,觀眾並非不愛原創歌曲,只是很難在如今的音樂綜藝中很難覓得原創歌曲的蹤影。尤其在近兩年,在音樂綜藝節目日益紅火的同時,“音樂”的身影卻慢慢淡去。高顏值的歌手越來越多,搞笑耍寶的歌手越來越多,能夠觸動人心的原創歌手卻寥寥無幾。在這樣的大環境裏,一檔優質的原創音樂節目,很可能會受到更多觀眾的追捧。

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音樂綜藝曾經佔據綜藝市場的“半壁江山”。如今,音樂綜藝依舊一片繁榮,真正能讓觀眾記住的“好聲音”和“好歌曲”卻越來越少。對於節目製作者來説,與其深陷成熟模式固步自封,倒不如從中跳出來,做到內容、模式、態度等方面的“反套路”,擊中觀眾“嘗新”的願望。同時,也應該鼓勵原創音樂創作,促進音樂市場的發展。只有這樣,音樂綜藝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編輯:mary

相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