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不斷深化改革 “新”力量逐步成為中堅力量
“近年來,一大批新導演、新編劇、新演員等新創作人才的叢集式崛起,已逐步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原標題:“新”力量逐步成為中國電影中堅力量“近年來,一大批新導演、新編劇、新演員等新創作人才的叢集式崛起,已逐步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負責人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說,在這批新力量的推動下,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了新活力、新表達、新生機。
新導演激發新活力
隨著中國電影不斷深化產業化改革,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和激發,而電影導演行業“新鮮血液”的多方注入,成為激發創作活力的新引擎。
以路陽、徐皓峰等為首的新生代導演在型別片中嶄露頭角,讓中國電影型別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催眠大師》《記憶大師》證明了中國電影也可以把軟科幻與驚悚元素無縫嫁接;《繡春刀》《師父》等作品的問世,則將傳統武俠與新派武俠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傳遞了中國的文化價值……不同型別均有標誌性影片出現,滿足了不同層次觀眾的觀影需求。
不僅如此,一批具有人文關懷和藝術個性的電影導演也獲得更多生長空間,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2017年,《岡仁波齊》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述朝聖者的故事,引發了人們關於“信仰”的討論,也因此打破了藝術電影排片量低的魔咒;《二十二》則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不動聲色地完成了對於歷史的省悟、對於生命的悲憫,成為中國第一部票房破億的紀錄電影。
“藝術電影在中國市場上獲得立足之地,證明了不必曲高和寡,單靠精神力量依然可以征服觀眾。”《二十二》導演郭柯說。
而吳京、徐崢、李晨等由演員跨界而來的“導演新力量”,也為行業人才的生成機制提供了不少啟示。與會者認為,業內不同工種之間的流動,必然帶來新視角、新思維、新理念。
新編劇催生新表達
“劇本乃一劇之本”。而一批新編劇正在試圖擺脫中國電影維持多年的框架束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成熟、貼地氣的型別創作。
一方面,以徐皓峰(《師父》)、董潤年(《老炮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新生代編劇開始走入公眾視野;另一方面,《追兇者也》編劇張天輝等從各種孵化計劃中誕生的原創編劇,以及鮑鯨鯨、張嘉佳等由作家轉型的編劇,也在為講述新鮮的中國故事發揮著自己的能量。
與會者認為,在資本市場與中國電影充分嫁接的新格局下,編劇的基礎性、底座性和動力性並沒有消失,編劇依然是電影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而對於編劇來說,如果你寫得不夠好,也是你離得不夠近。”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編劇袁媛說,如果把電影比作是一場接力賽,編劇作為第一棒,任重道遠。
編劇張嘉佳則把自己的職業形容給予這個時代“鏡子”的人。“古話說‘鏡不正何以正衣冠’,我認為每一個編劇就像是一個造鏡人,而電影就像是交到千萬觀眾手裡的鏡子,要有好的價值觀、世界觀。”
然而,專業人士也指出,當前中國電影創作質量水平存在差距,依然首先表現在講故事的能力不足。
在尋找中國題材、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一批新編劇開始了新探索。編劇劉毅說,在《戰狼2》劇本的創作過程中,雖然借鑑了好萊塢型別電影的創作規律,但核心卻用中國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力量。“透過中國故事加上高度型別化的講述方式,我們的電影才能走得更遠,真正實現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輸出。”
新面孔注入新生機
隨著電影產業不斷升級,一批新生代演員在表演道路上不斷摸索,為中國電影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憑藉《七月與安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周冬雨在塑造了多個具有當下鮮明時代烙印的女性角色之後,越發意識到“演員”二字的責任之重。“我們需要塑造有力量的作品,也需要靠自覺、自律去身體力行影響更多人。”
不過,因為過度關注“粉絲流量”、不以價值體現價格而捨本逐末,不少新生代演員一度備受詬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曾毫不客氣地指出,浮躁之風已成為橫亙在中國電影面前,影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大容量衝刺的“攔路虎”。
事實上,大多數新生代演員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有著清醒認識,並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會上,演員楊冪表示,拍戲要有職業道德,應該堅守“工匠精神”,並呼籲青年演員利用自身號召力,為當代年輕人樹立正確價值觀;演員鹿晗則認為“做戲先做人”,作為青年演員,應該勇於經歷、勇於吃苦、勇於拼搏。
與會者認為,演員新力量的孵化需要整個電影產業的升級換代,並予以其足夠的成長空間。比如在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中,能夠明顯看到新生代演員的提升,一批年輕的面孔塑造了“最青春”的中國將領群像。
影片中扮演粟裕將軍的新生代演員劉昊然坦言,文化傳播形式有很多種,作為演員,能夠藉助電影的形式去傳達中國精神非常驕傲。“新生代演員有義務肩負起這樣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堅定高度的文化自信。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