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鄉到故鄉——《故鄉,別來無恙》研討會 真誠創作譜寫時代情緒
久之網訊 12月27日,“我在他鄉”系列之二《故鄉,別來無恙》研討會暨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專題研學活動在京舉行。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楊錚出席會議併發言,會議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駿,成都市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李金亮出席。播出平臺、出品方、主創代表,機關黨委代表、四川省廣電局電視劇處、成都市委宣傳部和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有關同志,文藝界專家學者及媒體代表參與本次會議。與會嘉賓從創作核心、藝術價值、人文關懷、時代情緒、影視創作使命等多個層面展開討論,深度剖析現實主義都市劇創作的時代性與本源性,關注當下青年成長,為今後的影視創作提供參考與借鑑,共同推動高品質影視劇創作的多元可能性。
口碑都市劇高分完結 “從他鄉到故鄉”研討會深度解讀創作核心
電視劇《故鄉,別來無恙》以成都為背景,講述了四個女孩洄游故鄉的人生成長之旅,直面真實歸鄉生活,講述生活敢勇,重新定義“心安即歸處”。劇集圍繞“故鄉好還是他鄉好”社會熱點議題,以其真實、暖愈的劇集質感,生活流輕喜劇的表達,吸引大批劇迷,尤其是青年觀眾和媒體的廣泛熱議。
研討會當日,就“我在他鄉”系列的藝術價值與地域性創作亮點,與會領導、專家進行了深度剖析並給予高度認可。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駿表示:“《故鄉,別來無恙》的幾個亮點:一是題材的新鮮感,刻畫‘洄游’人生,回應‘故鄉還是他鄉好’的社會熱點;二是劇情的真實感,直敘當下年輕一代現實多樣的群像面貌;三是貼切的代入感,用平淡的生活流收穫最大範圍的共情;四是城市的契合感,用娓娓道來的節奏,將一座城市的氣質與劇中人物生活百態融為一體!下一步,四川將繼續做好‘兩劃’牽引,聚焦政策引領和市場驅動,整合省內外優勢資源,以最大誠意將‘四川出品’打造成金字品牌!”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稱讚“我在他鄉”系列打破現實題材創作焦慮,他表示:“這部劇為現實題材創作的深化,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成功的範例。這部劇可以緩解創作屆對電視劇題材上的一種焦慮,即儘管現實題材電視劇近些年高峰迭起,看似已經被寫盡了,但生活依舊是最有挖掘意義的富礦,主創在最熟悉的題材上沉下心來,深耕細作、執著不捨,對生活保持敏銳的感覺,依舊能夠在這個題材上拍出新意。”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闡述當下電視劇創作中,應保持怎樣的創作態度引導人民群眾精神世界:“開這部劇的研討會,是引導當下的電視劇創作,在題材選擇上、在堅守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精神上,要開拓視野,要不斷前行。‘從他鄉到故鄉’,是年輕的創作集體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土壤,從生活出發、從真實情感出發,去發現應該怎樣塑造人物。整部劇的創作經驗值得借鑑。《我在他鄉挺好的》,一個‘挺好的’,把人心安穩下來;回到故鄉,用一種浪漫的、自信的、懷著對未來無限希望的說了一句‘別來無恙’。從他鄉到故鄉,蘊含的是用藝術辯證法來認識生活,從生活出發,從真情實感出發,寫出帶著生活露珠的現實主義的作品,它就會洞穿人心,它就會贏得觀眾。”
紮根普通人的現實世界 搭建情感橋樑引廣泛共鳴
“我在他鄉”系列貫徹一以貫之的創作準則是:關注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成長與生活,不迴避現實的粗糲、不質疑人性的美好、不放棄人生的奮鬥和希望。
從對角色群像的打造中,“我在他鄉”系列沒有追求視覺爽感、完美無瑕的人物設定與角色成長,而是將視角投射到普通人生活中的“況味”時刻,打造沒有“主角光環”的主角,致力於在涓涓細流與張弛有度之間夯實“陪伴感”。在人物不斷的經歷、變化、成長過程中,觀眾也可以一起經歷,共同成長,保持敘事自然流暢的前提下,以更多的生活質感相容強情節。
對此,麥特文化總裁,《故鄉,別來無恙》總製片人、製片人,《我在他鄉挺好的》總製片人、策劃、製片人嶽洋表示:“兩部劇都是基於24歲-35歲的青年人,因為他們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當中初出茅廬,享有成就的一些人,他們身後又有億萬箇中國家庭的縮影,我們希望透過他們的這樣一些故事來表達更普世的人情世故,更龐大又微小的故事。《故鄉,別來無恙》我們以這樣一個創作姿態和方式做了一個生活流劇作嘗試。他鄉不易,故鄉也並非是棲息的世外桃源,躺平和內卷並不能涵蓋當下青年的心態,我們相信勇敢人的自洽才是我們本次塑造人物和創作劇作的一個初衷。”
騰訊線上影片影視內容製作部副總經理、騰訊影片總編輯張恆從平臺受眾視角闡述了《故鄉,別來無恙》作為“螢火單元”首發劇集的情感邏輯,他表示:“‘螢火單元’是騰訊影片在2023年推出的輕議題質感劇集單元品牌,以多元感治癒性藝術性為特點,與使用者建立情感連線,向用戶傳遞高審美品味的議題向的品牌劇場。‘從他鄉到故鄉’能夠看到麥特團隊的藝術追求,《故鄉,別來無恙》作為騰訊影片‘螢火單元’的第一部作品,充分體現了騰訊影片的平臺價值觀。”
《故鄉,別來無恙》聯合編劇龍澍將劇集中由“人”延展出的普世親情做了細膩、真誠的註解,他表示:“即使無處可歸還,也曾有人等你奔赴,故鄉是具象的人。所以我試著站在平等的對面,以成年後的眼光書寫我的父母,希望讓多年的未盡之言,有理想中的迴音。長大就是釐清這些,又不去計較的過程,去重新認識從人生初始,單純因你存在而喜悅的人。”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對劇中所呈現的女性友善社群、臺詞中的“脫口秀”表達非常讚賞:“這部劇有對當代城市職場生活煩惱的逼真還原,有對職場女性自救和親友救助的道路展示,有對故鄉也是理想之城的理念傳達,還透過四川話和脫口秀兩種形式達成了一種‘喜正劇’的風格。全劇最後出現的‘山海相見,別來無恙’,鮮明地傳達了‘只要心定,故鄉也可以求去幸福安康的理想之城’的理念,對於當前大批迴到故鄉創業和生活的青年,有著現實的啟迪撫慰和激勵效果。”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講師林玉簫從劇集展示出的女性“她力量”進行闡述:“劇中主人公尋找的不是地域上的故鄉,而是此心安處。此心安處的背後真實反映了新時代女性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主的人生態度。劇情將死亡、青春和成長,婚禮與葬禮的這樣元素放在一起進行展現,激發觀眾思考人生的意義,折射出千萬小人物生生不息的力量。”
傳遞青年之聲,把握時代情緒 麥特文化打造精品質感陪伴型劇集
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有一個較為矚目的數字: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億人,其中流動人口達3.75億人。這也意味著全中國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是“他鄉人”。麥特文化從瞬息萬變的時代起伏中,精準定位了“他鄉”與“故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並以數以百計的青年生活、內心世界為樣本,書寫最懂當下青年的陪伴型劇集。2021年7月19日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聚焦四位女性活在當下、幹在他鄉、摸爬滾打、望向遠方的故事,一經播映便引發千萬觀眾共情,成為2021年度豆瓣評分最高華語劇集,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的“2021中國電視劇選集”,累計總網播放量近12億。《故鄉,別來無恙》以“歸鄉”為母題,將故鄉變為一個不斷生長和變化的容器,四個女孩的親情、友情、愛情流動期間,為投擲出時代之問的青年提供更多的生活可能性。
《故鄉,別來無恙》劇本顧問,《我在他鄉挺好的》編劇孫麒珺從“當下”的青年情緒中,捕捉到了創作的孤光與細節:“《我在他鄉挺好的》是對漂泊生活的回望,《故鄉,別來無恙》是對未來生活的展望,交織期間的是當下,是平凡、普通、日常。平凡就是每個主角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你我他;普通就是符合一般人的人生軌跡;日常就是我們對現實生活的一些細節的關注和展現。”
導演彭晨把自身多年異鄉漂泊的感受進行了凝練,他表示:“我們這代很多人,對他鄉與故鄉之間的拉扯都很直接,但也許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相互矛盾的選擇。如果說拍攝《故鄉,別來無恙》對我自己有什麼啟發的話,也許收穫心安的方式,是更寬容自己,允許自己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編劇姚長寧則表達了對於人生多樣選擇的尊重:“對大多數人而言,故鄉代表的是難以割捨的情感,他鄉代表的是安身立命的現實。所以我們願意尊重每一個遠走他鄉和每一個留在故鄉或者回到故鄉的人,只要不辜負自己的選擇,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看見、被認同。”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牛夢笛從系列劇集窺見的時代變遷軌跡進行探討:“《我在他鄉挺好的》和《故鄉,別來無恙》都是都市劇對時代發展和變遷的繼續書寫,以及對新時代城市化發展的描摹和記錄,它詮釋的是他鄉與故鄉的意義,在他鄉的奮鬥與故鄉的生活相互呼應,讓返鄉掙脫單一的評價體系,讓年輕人在返鄉中接納平凡的自我,這才是故鄉最大的意義。”
青年理論學習小組代表、電視劇司內容一處三級主任科員屈夢嘉從青年出發再洄游中,進一步闡釋了時下的青年情緒,“《故鄉,別來無恙》寫的不是受到挫折之後簡單追求躺平的‘逃離北上廣’,而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返鄉動機。這部劇整體呈現出不內卷、不躺平,擺脫冷氣向上走的精神核心。劇中對家庭關係、工作挑戰,夢想與現實關係的切入角度,都為當下迷茫的青年人呈現另一種光亮和多樣的選擇性。”
青年理論學習小組代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編輯李璇從劇集隱含的“四兩撥千斤”的生活思考進行探討:“ 《故鄉,別來無恙》用看似輕鬆明快的語調講述故鄉和他鄉,但不迴避沉重、現實的人生課題。故鄉的情感也不只是青春記憶的復現,更有與父母重新相處的磨合、面對父母病痛的無措,以及事業拼搏的豪情。現實世界的萬千風景,人生際遇的山重水覆,以及時代的職責使命,都可以透過這樣一部劇得到體現。”
《故鄉,別來無恙》張沛,《我在他鄉挺好的》紀南嘉扮演者任素汐,作為“我在他鄉”系列兩部作品的核心演員,經歷過“他鄉”的漂泊與“故鄉”的重逢,對劇集創作核心深有體會,她表示:“我很榮幸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碰到了《我在他鄉挺好的》和《故鄉,別來無恙》這樣的現實題材作品,這兩個作品對我來說,治癒我的是《故鄉,別來無恙》,張沛是近幾年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因為我認為自我和解非常重要。希望麥特文化繼續拍第三部,希望我可以用更好的作品回報給社會、回報給親愛的善良的觀眾。”
《故鄉,別來無恙》謝陽扮演者任彬曾遇到的人生焦慮同樣可以從角色中收穫共鳴,他表示:“電視劇是不能給大家答案的,但是可以引發大家的思考,最終這個選擇只要無愧於心,只要能承擔後果我覺得就是對的。”與會當天,《我在他鄉挺好的》導演李漠、領銜主演周雨彤、聯合主演金靖分別從創作迴響、未來展望、與人物對照發表了對“我在他鄉”系列劇集的情感與感受。
《人民日報》文藝部理論評論編輯室副主編任姍姍,作為參與過兩部劇集研討會的專家之一,她表示:“《我在他鄉挺好的》,像是對故鄉和親人的回答。《故鄉,別來無恙》,像是對仍在他鄉打拼的小夥伴們的回答。這兩部劇拼合成人生的AB面,無論選擇故鄉還是他鄉,兩部劇都是以當代青年群像的方式呈現‘心靈安放處便是故鄉’的答案。‘巴適’是一種生活哲學、人生態度。在《故鄉,別來無恙》裡,城市的特點和文化與故事的發展、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襯、彼此成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從系列劇集中當代年輕人精神世界角度進行闡述,他表示劇集展示了當下青年生動且深刻的精神圖譜,“‘我在他鄉’系列的作品並不是沒有瑕疵,恰恰是這些好與不好共同構成了這兩部作品真誠和懇切。該系列的作品在基調上有某種共同的創作基礎,它是基於對當代年輕人深刻洞察而得來的,是你無論身在此處或者是別處,都有心之所向,因此有了落地的真切感,看上去流動性很強的年輕人都是有自己的不變和堅守,標籤之下是一個關於當代青年人生動而深刻精神圖譜。”
“從他鄉到故鄉”在慰藉青年心靈的同時,帶有治癒感的成都成了觀眾心中“故鄉”的詩情縮影。成都作為本劇故事發生的主要環境,充分展示了其開放、樂天、舒適的文化氛圍和調性,這也鼓勵著越來越多的“故鄉”如同故事裡的“成都”一般,擁抱“洄游”的青年人。《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從地域性與時代性互為映照的角度,表達了對《故鄉,別來無恙》的共情認可:“《故鄉,別來無恙》以親切的、生活化的敘事語態,講述了疼痛與安逸交織、掙扎與救贖雜糅、衝突與和解伴隨、個體與群體共生、地域性與時代性融匯、離開與返回互證,關於青春、關於故鄉的故事。它強烈的現實感使全劇具有強烈的代入感,由四位女主角及其所處的人物關係帶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在觀者心中引發強烈共鳴。”
《文藝報》編審、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委員會副主任高小立認為劇集精準定位了時下青年的生命體驗、並讚揚了地域氣質的適配性,她表示:“這部劇給我幾點突出感受:一是從他鄉到故鄉,都市女性題材職場劇正在主題立體敘事生活中發生嬗變;二是看到當代青年的價值觀不再為事業KPI馬首是瞻,當代年輕人更注重生命個體體驗;三是文旅元素的融入讓當下都市劇在題材拓展、內容深度挖掘上有了新的突破方向,劇中對成都人豁達、樂觀、安逸性格與生活狀態的描摹刻畫讓這部劇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氣質。”
研討會尾聲,本次會議主持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進行總結髮言,並對電視劇創作表達了新年寄語:“把《我在他鄉挺好的》《故鄉,別來無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來看,的確體現出了年輕的主創團隊能夠找準選題、紮根生活,對現實生活進行很好的藝術提煉。兩部作品的成功,都為找準並堅持深耕一個選題進行持續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都市話題劇《故鄉,別來無恙》由麥特影業(成都)有限公司、騰訊影片、北京上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麥特影業(湖北)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廣播電視臺、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