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Pass低價會員購票模式引爭議 國內市場無須擔心

萬達還沒有從爭議中恢復元氣,其美國的子公司AMC又陷入到另一場爭議中。

原標題:這家公司挑戰了萬達的AMC,會在中國引起院線革命嗎?

萬達還沒有從爭議中恢復元氣,其美國的子公司AMC又陷入到另一場爭議中。

近日,美國最大的院線公司AMC宣佈要狙擊線上電影訂閱服務商MoviePass,指責其降價策略會干擾影院正常生意。

MoviePass是一家創新的線上電影訂閱服務商,可以理解為電子版的“Netflix”,即固定每月向訂閱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使用者每天都可以在其合作的任意影院觀看任一場次的電影。

它的模式又有一點類似於電影院版的“影片網站會員”模式。

MoviePass剛開始成立的時候會員費是50美元一個月,後來降到15美元每月(備註:有部分地區是30美元,本文統一以15美元表述),近期又降到9.95美元每月,在美國平均票價8美元的情況下,最新的月會員費幾乎等同於一場電影票的價格,但是購買了會員卻可以看30場次的電影。

購票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MoviePass的模式中,雖然使用者的月費是固定的,但是每次看電影的票價都是原票價,剩下的由MoviePass補貼。

價格的降低對於MoviePass而言顯然是有利的,在其宣佈這個決定後的短短几天內,會員人數和訪問人數大大增加,以至於其CEO Mitch Lowe 忙得都沒有時間站出來跟外界解釋這場爭議。

而對於影院來說,這無異於雪上加霜,本來今年北美電影市場就不好,現在低價吸引了更多的會員,作為傳統院線代表的AMC當然開始慌了。

MoviePass被稱為院線版的Netflix

MoviePass成立於2011年,它的獨特商業模式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因此國內的人只能將它泛稱為“院線版的Netflix”。

Netflix起家於DVD租賃市場。在它成立之前,美國的DVD租賃市場模式很傳統、很單純:你來我店、我租你碟、到期還碟、不還扣錢。

而Netflix的商業模式卻是:

網上運營、交月費、你選碟、我郵寄、到期還。相比於傳統模式,Netflix更輕便、更方便、也更省心,符合市場的發展方向。

傳統的電影院模式也很簡單,我開影院、你買票看電影;但是MoviePass借鑑了Netflix,將模式變更為:交月費、選電影、去觀看、每天一次。

這種模式對於喜歡看電影的人來說,聽起來相當誘人。以最初的每月50美元計算,在平均票價8美元的情況下,我每個月看7次就賺了;後來月費降到15美元,意味著每個月看2場就賺了;

而現在月費降到9.95美元,意味著我每個月只要有一次觀影需求,辦理一張會員卡就是十分划算的行為。

截止到目前,MoviePass已經在全美合作了4000家影院、3.6萬張銀幕,在美國的覆蓋率超過90%,可以說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氣候。

不僅業務模式上和Netflix很像,就連MoviePass現在的CEO Mitch Lowe 都是Netflix的聯合創始人,從Netflix離開後,他兜兜轉轉最終選擇了MoviePass再次創業。

雖然MoviePass最近未向外界透露過目前的運營狀況,但是在2016年的一次融資當中,外媒報道MoviePass的年營業額僅為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800萬元),使用者數為2萬。

當時CEO Mitch Lowe還信心滿滿地宣佈未來2年內做到盈利。

低價背後,MoviePass融資搶奪市場

這次爭議爆發的時間點非常微妙,因為MoviePass剛剛完成新一輪融資。

根據外媒資訊,MoviePass將大部分股權出售給Helios and Matheson Analytics Inc公司,這是一家以資料與諮詢為主的公司,之所以願意投資就是看中了MoviePass擁有的使用者觀影資料資源。

擁有這些使用者觀影資料,Helios and Matheson Analytics Inc公司可以精準營銷與廣告營銷變現,本質上和國內電商的商業模式類似。

有了這筆錢做後援,MoviePass就不懼虧損了,原來的2年內盈利的目標現在為了拉新,應該已經很難實現了。

當時的月會員費還停留在15美元一個月,使用者數還停留在2萬,MoviePass的補貼還少一點,虧損也就少一點。但是現在月費降至9.95美元,導致大量的新使用者湧入,相應的虧損也就會持續擴大。

這種商業模式對院線來說,短期內是沒有什麼傷害的,因為使用者不管看多少場電影,MoviePass都會足額支付給院線,相當於國內的票補;但是長期來看,會擾亂院線正常的商業節奏。

因此爆發了此次爭端,如果這件事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對於MoviePass將會形成不小的打擊。

雖然AMC賣給了萬達,成為了萬達的子公司,但是它在近年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院線公司,擁有1000個影院和1.1萬塊銀幕,佔MoviePass總銀幕數的近三分之一。

中美市場差異大,MoviePass恐難落地中國

MoviePass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匹配的。

現在貓眼和淘票票等線上購票平臺一般會和院線推出聯名會員卡,雙方資料共享,每次購票都按照單次購票次數打折,相比於原票價有一定的優惠,但是優惠力度介於10%-20%之間,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更沒有MoviePass 這種包月服務。

既然國內沒有這種完全匹配的商業模式,那國內能不能做,記者經過深入研究發現,在中國這事兒很難。

一來是因為中美兩國影院收入結構不一樣。在美國影城收入的40%來自於賣品收入,因此包月服務可以拉動觀眾走進影院觀影的同時消費,增加影院的收入;在國內影院的賣品收入只能佔到10%,很多影院沒有動力配合第三方拉新。

其次,國內線上票務市場已經過了拼價格的階段,越來越注意收窄虧損缺口。而這種模式的本質還是低價吸引觀眾走進影院,註定了要以大量補貼為手段,如果早兩年引進國內,還有一定希望。

最後中美兩國的購票方式還是有很大差別,國內由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超過80%購票行為都發生在線上;而美國那邊仍然以線下購票為主,所以美國這種線上票務服務還有一定的視窗機會。

最最重要的是MoviePass的這種服務是繫結個人的實名認證方法,一般只能本人使用,一旦引進到國內將會面臨實名認證以及淘寶低價分銷的巨大風險。

綜合以上各種情況,這事兒在國內會遭遇相當大地困難,成功的可能性極小。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