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綜藝已成紅海 如何才能守住俘獲觀眾的胃?

進入“大平臺、大明星、大製作”時代的美食綜藝,如何突破同質化困境?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仍未出現一部堪稱爆款的現象級美食綜藝。

《中餐廳》開播至今,豆瓣評分5.9分,距離及格線還有一步之遙(截至8月19日),收視率也不及同樣出自“芒果撈”且製作成本更低的《嚮往的生活》,如果以《嚮往的生活》為標杆,這部號稱“打破傳統棚內美食節目約束,推廣中國美食文化”的“合夥人”式美食綜藝是失敗的。

放眼望去,美食綜藝從10年前的寥寥無幾增長到如今百花齊放——綜N代霸屏,顯然已經完成量的積累。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仍未出現一部堪稱爆款的現象級美食綜藝。那麼,美食綜藝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讓觀眾得到充分的視覺享受?

美食綜藝的流變,亂花漸欲迷人眼?

美食綜藝發展脈絡

國內早期的美食綜藝隸屬於資訊服務類節目,以央視的《天天飲食》為代表。隨後有地方衛視推出《廚神爭霸》,將美食、競技、娛樂元素融為一體,完成了從“做菜”到“廚藝”的昇華。《美食美客-三人餐桌》《時尚味私理》《爽食贏天下》等節目從棚內錄製到外景拍攝延伸,但型別上卻相對單一。

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爆紅,這檔美食紀錄片燃起了觀眾對美食題材強烈的興趣。各大衛視以及影片網站迅速抓住並打開了美食綜藝這片紅海。這一時期,個體在節目中的價值得到進一步發揮,比如愛奇藝推出的《明星愛廚房》《美男私房菜》,將美食與博主、美男相結合。

從2014年—2015年,美食綜藝的潛力得到全面釋放。以《星廚駕到》《十二道鋒味》《今天吃什麼》《幸福的味道》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美食節目在廚藝競賽中加入了明星元素,從而大大提升了美食綜藝的看點。自此,美食綜藝進入了“大平臺、大明星、大製作”的時代。

據統計,2012年幾大平臺主打美食的綜藝節目不過5檔,而到2016年已經超過17檔。從去年至今,浙江衛視《熟悉的味道》將明星與素人結合,棚內和戶外錄製結合;湖南衛視依託《嚮往的生活》《中餐廳》將“慢生活”提上議程;騰訊影片的《拜託了冰箱》持續發力、《飯局的誘惑》別緻新穎、《黃小廚的春夏秋冬》有自主IP加持;愛奇藝的《姐姐好餓》定位獨特、《吃光全世界》從棚內“走出去”;優酷影片的《穿越吧廚房》八卦美食兩不誤……

由此可見,電視臺與影片網站製作的美食綜藝在數量上勢均力敵、平分秋色;定位上各有側重,前者兼顧大眾化,後者追求“小而精”,在特定細分人群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美食網綜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不容小覷。

縱觀美食綜藝的流變,梳理脈絡可知:數量上,美食綜藝大幅度上升,“亂花漸欲迷人眼”;型別上,突破了原有的單一節目型別,取得了多元化的進步;形式上,從“做菜”到“廚藝”到“廚藝+競技+娛樂”,再到“大平臺、大明星、大製作”積極入局之後的“美食+”模式;製播上也從原來的錄播發展到了直播,甚至出現了直播+點播“雙播”模式;外延上,也涵蓋了遊戲、電商、明星周邊等各板塊,美食綜藝的相容性可見一斑;而“人”在節目中的作用也從最初的“襯托”到“以人為本”……總之,多元型別疊加的美食節目不斷給觀眾帶了新鮮血液,製作者也在不斷挖掘與美食相關的元素,帶來更多可能性。

原創還是引進版權,有人模仿我的臉?

美食綜藝在不斷延長半徑、拓寬版圖的同時,“創意”成為製作者競相爭奪的關鍵所在。早期的美食綜藝以“原創”為主,隨後緊跟“引進”之風,各大平臺加入了“版權”之爭。但很多外來美食節目強調的競爭性在國內出現水土不服,相反,美食在中國土壤上的文化性和包容性逐漸突顯,因此出現了一系列從本土文化出發的“原創”美食綜藝。美食綜藝迴歸“原創”的過程中,不乏打著“原創”名義抄襲的現象,令人堪憂。

“原創”階段,國內湧現了《天天飲食》《美食美客-三人餐桌》等主打“美食教學”的節目,但節目內容相對平實枯燥,缺乏收視動力。隨著國產綜藝迎來“引進版權”熱潮,美食綜藝自然也不甘落後。《星廚駕到》脫胎於歐美國家流行的廚藝競賽模式,節目圍繞“用美食傳遞愛”主題,講訴明星與美食背後的故事,不僅圍繞料理本身,更強調情感的“酸甜苦辣”,將正能量透過美食傳遞給所有人。

《拜託了冰箱》引自韓國JTBC電視臺同名節目,深扒藝人的冰箱以及衍生出來的“私密”故事,並邀請廚師利用藝人冰箱裡的材料進行料理比賽。這些引進節目在內容創意上區別於傳統的美食教學節目,全新的內容與形態令觀眾耳目一新。

隨著美食綜藝的不斷髮展,引進版權已經無法滿足觀看需求。原創節目接踵而至,《姐姐好餓》邀請兩岸三地人氣最高的男神們參與錄製,搭配搞怪天后小S的高人氣。《熟悉的味道》是讓美食和感恩主題相融合,明星委託人“回到過去”,與記憶中的味覺、場景和人重逢。《你看起來很好吃》以明星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為主題,廚師將根據每位明星的喜好進行“量身定菜”,在充裕的時間和輕鬆的聊天氛圍中進行廚藝秀。《吃光全宇宙》將美食與旅行進行疊加,從而使美食文化與不同的城市文化有了交集,再次拓寬了美食節目的內涵與外延。

這些原創美食綜藝都有明顯的“個性化”意識形態,“人”在其中佔據主導,《姐姐好餓》缺“S”不可,《飯局的誘惑》依託於馬東的“奇葩派系”,《黃小廚的春夏秋冬》換成“紅小廚、綠小廚”均不可得。而且,影片網站開發製作的絕大部分美食綜藝都傾向於“原創”。一方面是因為,節約成本,避開買版權的燒錢大戰;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各自平臺的特色,製作出符合平臺調性的美食綜藝。比如,《茜你一頓飯》《逛吃逛吃開飯啦》等都具有鮮明的“網生代基因”,基於細分受眾的差異化美食綜藝已經成為美食綜藝的一大趨勢。

迴歸“原創”從根本上來說是一件彰顯國之創造力的事情,但往往不小心就會被捲入“抄襲風波”。《中餐廳》被指抄襲韓國羅PD的《尹食堂》,同為“慢生活”家族的《嚮往的生活》被指抄襲《三時三餐》。由於“拿來”的綜藝節目在別的國家已經有成功的經驗,失敗的可能性小,因此不僅更受國內電視臺的歡迎,也更受投資方的歡迎。事實上,美食綜藝要想持續贏得觀眾親睞,還得專注內容本身的創新,推陳出新。

綜N代大勢所趨,同質化如何突出重圍?

告別了“野蠻生長”的美食綜藝正在變得成熟起來。除了幕後製作團隊與內容呈現,成熟的另一個顯著標志就是系列化成常態。《十二道鋒味》播出了三季,收視率屢屢破1,前三季全網播放量分別為8.6億,7.5億,11.8億。騰訊影片《拜託了冰箱》前三季播放量分別為6.2億、3.6億、5.8億。愛奇藝影片《姐姐好餓》的前兩季的播放量分別為4.3億,3.4億。可以看出,相比遊戲類、親子類,美食類綜藝雖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但播放量卻不及其他門類。

“綜N代”雖是大勢所趨,但也面臨求新求變等問題。比如《拜託了冰箱》以開啟明星冰箱為切入點,再看《誰是你的菜》第三季,也有開林志穎、鍾麗緹冰箱的環節。美食綜藝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質化。但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行業,鮮有同質化內容“後來居上”者,同質化內容的競爭對各方都不利,極大地削弱了“綜N代”的模式優勢。

同質化的結果會導致美食綜藝內容單一,使受眾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同時削弱了綜藝節目的收視價值,降低受眾的收視熱情。拒絕同質化,尋找差異化內容才是“破局”的王道。

如何突破同質化困境?一方面,需要深耕垂直內容。無論是以烹飪廚房、民間美食、人氣小店、飲食風俗、飲食特色等細分領域切入,還是與脫口秀、真人秀、競技遊戲等表現形式相結合,都是其深耕垂直領域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還需要精準洞察使用者需求。不管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要找準用戶的痛點。透過大資料等技術手段瞭解觀眾最在意美食還是情懷或者只談八卦,又或兼而融之。根據受眾需求來平衡節目內容和形式,打造個性化美食綜藝品牌。

總而言之,美食是生活和情感最普遍的載體,挖掘這些與美食相關的元素能夠豐富節目內容,而多元型別疊加也給觀眾帶來了節目的新鮮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未來保證美食類節目不斷更新變化的創新手法。

編輯:xio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