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臺灣)

國產劇盈利方式過於單一,《權力的遊戲》經驗值得借鑑

全文约317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目前,國產劇的盈利模式比較單一,主要依賴於國內版權收入和廣告植入。除了劇情注水,國產劇植入廣告氾濫也是一個不得不直視的問題。

為了降低成本,爭取更多的盈利,製片方炮製出一部部的“注水劇”和“廣告劇”,這實際上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想要改變這種惡性迴圈的局面,必須改變國產劇單一的盈利方式。

原標題:國產劇盈利方式過於單一,《權力的遊戲》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

說到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不得不提。憑藉緊湊的劇情、主演精湛的演技以及精緻的服道化,該劇在豆瓣上收穫了8.1分的高分。儘管沒人否認該劇的良心製作,仍有一些觀眾提出了不同意見——這部劇實在太長了,一共有75集,感覺有點追不動了。

近幾年,幾乎所有型別國產劇都在集數上突飛猛進,少則四五十集,多則八九十集乃至上百。即使是一些口碑良好,被稱為“良心劇”的影視作品,也存在人為拉長集數的問題。與此同時,劇中的植入廣告也有越來越氾濫的趨勢。上半年播出的《歡樂頌2》和《深夜食堂》,都因為過度氾濫的植入廣告遭到了觀眾的吐槽。

無論是拉長集數還是植入廣告,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盈利。但細心的觀眾可能已經發現,很多高投入的美劇,比如《權力的遊戲》,既沒有廣告植入也沒有拉長集數,為什麼還能夠賺得盆滿缽滿呢?美劇有哪些盈利方式值得國產劇借鑑呢?

劇情注水廣告氾濫 國產劇為“錢途”犧牲口碑?

未播出之前,《那年花開月正圓》對外宣傳的口徑一直是40集。等到播出之後,觀眾卻驚訝地發現,這部電視劇竟然有75集。就目前來看,《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有出現劇情注水的跡象,劇情比較緊湊。但40集的劇本如何拉長到了75集,著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近兩年來,為追求商業利益,製片方有意拉長電視劇的篇幅,已經成為了某種行業潛規則。比如《擇天記》從50集拉長到55集,《楚喬傳》從58集拉長到67集,《大唐榮耀》從60集拉長為92集。動輒八九十集的電視劇也不再少見,《武媚娘傳奇》96集,《羋月傳》81集,《如懿傳》90集……似乎不達到50集以上,就不配稱為“電視連續劇”。

劇集的拉長,如果是為了劇集內容的需求,其實也不必苛求。但透過無所不用其極的注水手段,強行拉長篇幅,就讓觀眾無法忍受了。前段時間播出的《楚喬傳》,正是一個劇情注水的“經典案例”。該劇每集的開頭都會重複上一集的大量劇情,40分鐘的電視劇,前情回顧的時間最多達到了10分鐘,讓觀眾看得不勝其煩。

除了劇情注水,國產劇植入廣告氾濫也是一個不得不直視的問題。上半年熱播的《歡樂頌2》,就因為大量植入廣告被嘲諷為“廣告頌”。有細心的網友觀察發現,該劇單集的廣告數高達10個以上,最短2分鐘,最長15分鐘的間隔就會植入一個品牌廣告。6月播出的《深夜食堂》,廣告植入品牌高達19個,不少觀眾都表示被劇中生硬的廣告植入“噁心到了”。

國產劇注水嚴重,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一個“利”字。據介紹,目前電視劇都按照集數賣錢,集數越高收益越高。有業內人士透露,一部有一線演員參演的國產劇,投資基本在1.7億元上下。如果拍成30集,市場售價的普遍水平是500萬元一集,根本無法收回成本。製片人謝曉虎也曾坦言:“一般情況下,大投資戲都需要40集以上才能夠回本。”

為了降低成本,製片方植入廣告其實也可以理解。但在不少電視劇中,注水嚴重的劇情、過度氾濫的廣告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劇體驗。《楚喬傳》豆瓣5.0分,《歡樂頌2》5.3分,《深夜食堂》2.8分……種種資料都能夠說明,製片方為了“錢途”,犧牲了作品的口碑,其實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國產劇盈利模式單一多數依賴版權收益

既然觀眾不待見植入廣告和注水劇情,為何製片方還一再拿口碑作賭注呢?這就涉及到電視劇的盈利模式問題了。據瞭解,電視劇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種:版權收益(電視播映權、網路播映權)、廣告盈利和衍生品盈利。

目前,國產劇的盈利模式比較單一,主要依賴於國內版權收入和廣告植入。在國內,大部分製片人只想著透過發行渠道把電視劇播放權賣出去,儘快回收成本。除了版權收益之外,製片方往往只能想到透過植入廣告的方式獲得廣告收益。這也就造成了國產劇廣告亂飛、劇情注水的尷尬局面。

對於一些賣相較好的電視劇來說,版權收益和廣告植入的確可以收回成本,甚至可以大賺一筆。正在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早在開拍之前就完成了預售。騰訊影片以1.78億元拿下了該劇的網路獨播權,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兩家上星衛視分別以5610萬、5869萬拿下首輪獨播權,僅這三家預售額就超過了2.9億元。

而根據華視娛樂IPO招股書顯示,該劇的投資為2.2億元。也就是說,這部劇還沒開拍的時候,僅憑版權收益就大賺7000萬了。

但對於賣相一般的電視劇來說,版權收益未必能夠抵掉投資成本。據公開資料顯示,《大唐榮耀》的總投資高達2.6億,而跟江蘇維斯簽訂合同金額為1.9億(具體是電視臺版權、還是全版權不詳)。如果該劇的二輪播映、廣告收入和官方手遊的盈利無法彌補這7000萬的缺口,恐怕就會陷入虧損的局面。

就目前來看,製播分離的體制要求製片方必須一次地投入大筆資金並獨自承擔風險,一旦製作完成的電視劇不受電視臺青睞,就可能面臨滿盤皆輸的局面。尤其是非頭部劇,盈利情況一直不算穩定,發行週期也會比較長,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公司的經營風險。

除了植入廣告和拉長集數國產劇還能怎樣盈利?

為了降低成本,爭取更多的盈利,製片方炮製出一部部的“注水劇”和“廣告劇”,這實際上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這些質量低劣的作品充斥熒屏,不但會對製片方的信譽造成損害,也會形成電視劇製作的不良風氣,讓電視劇的整體收視狀況雪上加霜。

記者認為,想要改變這種惡性迴圈的局面,必須改變國產劇單一的盈利方式。爆款美劇《權力的遊戲》,在這個方面有很多可供借鑑之處,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優質的內容是盈利的基礎

優質的內容本身就是稀缺資源,是吸引電視臺和影片網站爭相購買的物件。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故事動人、創意新穎、製作精良是其主要的評判標準。

就拿《權力的遊戲》來說,該劇賦予了演員、導演、編劇創意的無限可能,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成千上萬形象飽滿的人物角色,極度真實的細節,讓這部劇成為了全球爆款。從2011年播出至今,沒有一季豆瓣評分低於9分,爛番茄七季的平均新鮮度95%.如果不是第七季錯過了艾美獎的評選視窗期,該劇六年榮獲44項艾美獎提名的成績還可以繼續重新整理。

有了優質的內容,也就不需要為盈利而發愁。據報道,《權力的遊戲》第五季2015年播出時吸引了2020萬觀眾。按照HBO電視臺和流媒體訂閱費用約為每月15美元來計算,第五季為HBO帶來3.03億美元收入。到了第七季,首播就吸引了1610萬觀眾,就算本季的單整合本超過1000萬美元,2.42億美元的訂閱收入也足以覆蓋。

在國產劇中,同樣有不少透過優質內容盈利的例子。憑藉第一季的出色口碑,《歡樂頌2》吸引了50多家廣告植入,業務量是其上季的兩倍之多,涵蓋汽車、家居、手機、服裝、食品等衣食住行行業。據業內人士透露,該劇的廣告收入保守估計也有近億元。可以想見的是,如果第一季沒有這麼火爆,廣告商肯定不會如此趨之若鶩。

2、開發海外版權的盈利空間

海外市場的開發一向是中國電視劇產業的軟肋。從理論上說,海外市場遠遠大於大陸市場,即便能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佔領部分市場,版權收益也是十分可觀的。

英美劇、日韓劇的風靡全球,證明了海外版權開發的巨大潛力。就拿《權力的遊戲》來說,騰訊影片引進前六季60集共花了18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200多萬。這僅僅是在中國的版權收益,如果算上世界各國的版權收益,足夠製片方賺個盆滿缽滿了。

目前,國產劇雖然也有成功出海的先例,但偏低的版權收入顯得有些尷尬。據媒體爆料,《琅琊榜》、《武媚娘傳奇》等多部大劇的海外版權一般是幾萬美元的單集收入。這已經屬於出海劇中的“高價”,和國內動輒百萬的單集收入相差甚遠。另一方面,《甄嬛傳》等多部國產劇,都在海外遭遇了“水土不服”,文化差異成為了國產劇出海的最大障礙。

然而,在國內市場盈利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開發海外市場的盈利空間已經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如果製作方有“出海”的想法,在劇本創作時期就應該有所準備,儘可能地打破文化隔閡,以全球化視野進行劇本創作和拍攝。

3、開發衍生品,延伸產業鏈

所謂電視劇衍生品開發,指的是以電視劇內容為基礎的其他產品形式的開發,如書籍、音像製品、電子製品、影視拍攝基地、餐飲、服裝等等。在美國,以影視為主體的娛樂業能夠成為支柱性產業,並不只在於這個行業本身所創造的價值,更在於它作為龍頭行業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部成功的電視劇,實際上可以衍生出很多產品。仍然用《權力的遊戲》來舉例,這部劇推出的衍生品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除了常見的手辦、服飾、手機殼、生活用品,就連劇中主角用的武器和盔甲也能在店裡賣到。據媒體報道,在美國有一位叫克里斯。比斯利的老闆,憑藉製作《權利的遊戲》、《星戰》等影視作品的武器和服飾,賺的錢已經蓋起了一座城堡。

當然,比斯利是衍生品製作商中比較成功的一個。但這個例子足以說明,一部優秀的影視劇本身就是一個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而國內的製片人往往只看到了版權收益、廣告收益等短期利益,很少能想到電視劇創造的長遠效益。這著實讓人感到可惜。

編輯:mary

相關人物